旬阳:你不一定知道的农业“新概念”-农业新技能学习有感
信息来源:旬阳县畜牧中心 时间:2015-05-19 09:09:09

在以科技为引领的今天,大千世界每时每刻都发生新的变化,而身处欠发达地区的我们与日新月异的世界已有所脱节。特别是通过这次省农业厅组织的农业技能培训学习,这种感觉尤为强烈,身为一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掌握下面这些“新概念”就会造成不必要的尴尬局面,因此,作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要时时更新知识,补充能量。

一、“三色”农业

所谓“三色”农业,即:1986年中国学者包建中研究员提出的“发展高科技应创建三色农业—绿色农业、白色农业、蓝色农业”观点。

绿色农业指传统的植物种植业;白色农业是指微生物资源产业化的工业型农业;蓝色农业是指利用蓝色海洋的水生农业。

二、“智慧”农业

所谓智慧农业就是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传统农业中去,运用传感器和软件通过移动平台或者电脑平台对农业生产进行控制,使传统农业更具有“智慧”。

智慧农业是农业生产的高级阶段,是集新兴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为一体,依托部署在农业生产现场的各种传感节点(环境温湿度、土壤水分、二氧化碳、图像等)和无线通信网络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专家在线指导,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包括精准感知、控制与决策管理、农业电子商务、食品溯源防伪、农业休闲旅游、农业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内容。

三、“观光”农业

观光农业是指为能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享受而开辟的可吸引游客前来开展观(赏)、品(尝)、娱(乐)、劳(作)等活动的农业。

观光农业以农业为基础,以旅游为手段,以城市为市场,以参与为特点,以文化为内涵,通过规划、设计与施工,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购物、习作、体验、休闲、度假的一种新型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生产经营形态。目前主要形式有:观光农园、农业公园、教育农园、森林公园、民俗观光村等。

四、“创意”农业

创意农业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农业技术的创新发展,以及农业功能的拓展,借助创意产业的思维逻辑和发展理念,人们有效地将科技和人文要素融入农业生产,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整合资源,把传统农业发展为融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即现在所谓的创意农业。

创意农业以美学经济理论、总部经济理论、战略资本理论、附加值文化理论、消费教育理论为理论基础,以附加值文化为理论核心,瞄准世界农业高新技术发展前沿,着力构建创意农业理论创新体系,为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撑,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前主流模式有:

1、法国模式:属于环保生态功能为主的创意农业,是以大田作物为主,采取较大规模的专业化农场生产,逐步减少小型农场。

2、德国模式:属于生活社会功能性的创意农业,主要形式是休闲农庄和市民农园。

3、荷兰模式:是以创汇经济功能为主的创意农业。主要是以园艺业和畜牧业为主的出口型农业。

4、日本模式:以设施农业、加工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多样化农业为发展重点,属于综合功能的创意农业,重点开发农业的绿色、环保、体验、休闲和示范功能,建设以高新技术产业和镶嵌式多功能的“绿岛农业”为两大特征。

5、美国模式:重视教育,积极提高国民农业创意性;拥有高科技生产工具,并利用高新技术建立电子信息网络。

五、“循环”农业

循环农业是指在农作系统中推进各种农业资源往复多层与高效流动的活动,以此实现节能减排与增收的目的,促进现代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通俗地讲,循环农业就是运用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多层次利用技术,实现较少废弃物的生产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农业生产方式。

其是相对于传统农业发展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是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循环经济理论与生态工程学方法,结合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技术学原理及其基本规律,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调整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及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和农业废弃物的产生,最大限度地减轻环境污染。[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再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农业模式。

六、“数字”农业

数字农业的概念是1997年由美国科学院、工程院两院士正式提出。指在地学空间和信息技术支撑下的集约化和信息化的农业技术。

数字农业是指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技术、通讯和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等高新技术与地理学、农学、生态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等基础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农作物、土壤从宏观到微观的实时监测,以实现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状况、病虫害、水肥状况以及相应的环境进行定期信息获取,生成动态空间信息系统,对农业生产中的现象、过程进行模拟,达到合理利用农业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提供农作物产品和质量的目的。

七、“精准农业”

精准农业(Precision Agriculture )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新潮流,是由信息技术支持的根据空间变异,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的系统。

其基本涵义是根据作物生长的土壤性状,调节对作物的投入,即一方面查清田块内部的土壤性状与生产力空间变异,另一方面确定农作物的生产目标,进行定位的“系统诊断、优化配方、技术组装、科学管理”,调动土壤生产力,以最少的或最节省的投入达到同等收入或更高的收入,并改善环境,高效地利用各类农业资源,取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精准农业由十个系统组成,即全球定位系统、农田信息采集系统、农田遥感监测系统、农田地理信息系统、农业专家系统、智能化农机具系统、环境监测系统、系统集成、网络化管理系统和培训系统。

八、“红色”农业

红色农业是指发展以红花、番茄、枸杞等为先导产品,包括大枣、石榴、制干型及浓缩葡萄原料等产品的种植及其深加工的红色产业。

九、“集约 ”农业

集约农业是农业中的一种经营方式。是把一定数量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集中投入较少的土地上,采用集约经营方式进行生产的农业。同粗放农业相对应,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通过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措施来增加农业品产量的农业,称“集约农业”。

其具体表现为大力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发展灌溉,增施肥料,改造中低产田,采用农业新技术,推广优良品种,实行机械化作业等。

十、“石油”农业

石油农业亦称石油密集农业、化学农业、无机农业或工业式农业(industrial agricul-ture)。是世界经济发达国家以廉价石油为基础的高度工业化的农业的总称。是在昂贵的生产因素(即人力、畜力和土地等),可由廉价的生产因素(即石油、机械、农药、化肥、技术等)代替的理论指导下,把农业发展建立在以石油、煤和天然气等能源和原料为基础,以高投资、高能耗方式经营的大型农业。

“石油农业”是以美国为代表的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现代化模式。美国的这场“石油农业革命”不仅使美国的农业实现了现代化,而且还促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全球范围内的农业现代化努力。

十一、“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是在环境相对可控条件下,采用工程技术手段,进行动植物高效生产的一种现代农业方式。

其核心内容是采用人工技术手段,改变自然光温条件,创造优化动植物生长的环境因子,使之能够全天候生长的设施工程。设施农业是个新的生产技术体系,它的核心设施就是环境安全型温室、环境安全型畜禽舍、环境安全型菇房。

十二、“节水”农业

节水农业是提高用水有效性的农业,是水、土、作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系统工程。

其主要包括节水灌溉农业和旱地农业。节水灌溉农业是指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用工程技术、农业技术及管理技术达到提高农业用水效益的目的。早地农业是指降水偏少而灌溉条件有限而从事的农业生产。

十三、“信息”农业

信息农业就是集知识、信息、智能、技术、加工和销售等生产经营诸要素为一体的开放式、高效化的农业。

其核心是指人们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搜集、开发、利用农业信息资源,以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从而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包括: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化、农业科学技术信息化、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农业市场信息化、农业管理服务信息化、农业教育信息化等。

十四、“低碳”农业

低碳农业是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特别是全球气候变暖催生的生态革命产物。有别于传统“高碳农业”的一种从严重依赖农药和化肥等化学品、对环境破坏很大的农业模式转化为对环境友好、能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农民生计的生态农业模式。

其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致力于打造农业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耦合的基础,从依靠化石能源向依靠太阳能等方向转变,追求低耗、低排、低污和碳汇,使低碳生产、安全保障、气候调节、生态涵养、休闲体验和文化传承等多功能特性得到加强,实现向可持续经济发展方向转变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

十五、“高效”农业

高效农业(high - efficiency agro)是以市场为导向,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合理利用资源环境,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最佳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

其内涵不仅仅指赚钱多,经济效益高,还包括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高,其是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最佳的农业生产方式。而实现高效农业的途径,就是要根据农业生态学原理, 以市场为导向,按照自然规律和商品经济规律,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

十六、“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其核心内容是以生态学理论为主导,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以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和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因地制宜地规划、组织和进行农业生产的一种农业。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作为“石油农业”的对立面而出现的概念,被认为是继石油农业之后世界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十七、“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Organic Agriculture)是指在生产中完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而采用有机肥满足作物营养需求的种植业,或采用有机饲料满足畜禽营养需求的养殖业。

其概念于二十世纪20年代首先在法国和瑞士提出。从八十年代起,随着一些国际和国家有机标准的制定,一些发达国家才开始重视有机农业,并鼓励农民从常规农业生产向有机农业生产转换,这时有机农业的概念才开始被广泛接受。其发展可以有效帮助解决现代农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严重的土壤侵蚀和土地质量下降,农药和化肥大量使用给环境造成污染和能源的消耗,物种多样性的减少等等;还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

十八、“立体”农业

立体农业是指利用生物间的相互关系,兴利避害,为了充分利用空间把不同生物种群组合起来,多物种共存、多层次配置、多级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的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种养的农业经营模式。

其中心内容就是利用光、热、水、肥、气等资源,同时利用各种农作物在生育过程中的时间差和空间差,在地面地下、水面水下、空中以及前方后方同时或较互进行生产,通过合理组装,粗细配套,组成各种类型的多功能、多层次、多途径的高产优质生产系统,来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如在葡萄地里种草莓、草莓收后种菜等。

十九、“垂直”农业

垂直农业也叫垂直农耕,是科学家为了研究未来农业发展面临的人口压力及资源匮乏问题所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主要任务在于解决资源与空间的充分利用,在于单位面积产量的最大化发挥,所形成的一种农业耕作方式。

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迪克逊德斯帕米尔提出。二战尾声,美军给养保障出现问题,美国兵力分布于全世界各地,给养运输过程中成本高,食品容易变坏。1945年,美军开始大规模水培实验,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水培设施,试验获得极大的成功,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垂直农业。

二十、“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也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在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乐。

起于19世纪30年代,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急剧增加,为了缓解都市生活的压力,人们渴望到农村享受暂时的悠闲与宁静,体验乡村生活。于是生态休闲农业逐渐在意大利、奥地利等地兴起,随后迅速在欧美国家发展起来。目前主要包含都市农业和乡村旅游两种形式。

二十一、“精致”农业

精致农业是一个综合性的农业体系,它是依托农业传统技术和科技进步,以生产高品质、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为目标,以特色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为主要抓手,从而实现高质量、高效益、高水平的一个农业生产全过程。

其基础是高投入和高科技核心是高标准化和高质量,特点是精和特,最终目标是高竞争力、高价格和高收益。在生产方式上,其要求精耕细作,以最少的投入和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产出效益;在生产形态上,其要求高质量、高附加值、高商品率,满足市场对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质量要求;在生产过程中,其要求应有现代科学技术,生产、加工、包装、流通等各环节实行标准化。精致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实现形式,农业精致化过程,是农业各种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过程,是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是提升农业经营素质和效益的过程。

二十二、“精细”农业

精细农业是一种现代化农业理念,是指基于变异的一种田间管理手段。农田里田间土壤、作物的特性都不是均一的,是随着时间、空间变化的。而在传统的、目前仍在采用的农田管理中,都认为是均一的,采用统一的施肥时间、施肥量。

其本身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一种管理方式。但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需要三方面的工作。首先,获得田间数据;其次,根据收集的数据作出作业决策,决定施肥量、时间、地点;第三,需要机器来完成。

二十三、“社区支持”农业

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e)简称CSA,指社区的每个人对农场运作作出承诺,让农场可以在法律上和精神上,成为该社区的农场,让农民与消费者互相支持以及承担粮食生产的风险和分享利益。

其概念于20世纪70年代起源于瑞士,并在日本得到最初的发展。是不要中间商来操纵当地的食品经济。它可以恢复农民和消费者之间的友好关系。CSA的重要原则是农民在具有生态安全的农业系统中生产能带来健康的食物,消费者也是“股东”,也要承担生产耕作的风险,比如可能遇到自然灾害等等。

二十四、“城市”农业

城市农业是指满足城市消费者需求为主要目的,采用集约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城市废弃物,在分散于城市或郊区各个角落的土地和水体里种养各种农产品,并进行加工和销售的产业。

其概念于1977年由美国农业经济学家艾伦·尼斯首次提出。其是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依托城市功能的辐射发展,形成一定区域条件下的具有超前性的农业形态,是城乡融合时代的新概念,是对城市和农业的广义理解。其在超大城市也称都市农业,但不同国家强调的城市农业主体功能特征、实践经营模式存在很大差异。如:日本的城市间隙地农业,德国的“市民农园型农业”,荷兰的“外向型农业”等。

大山只能阻隔我们远望的目光,却阻挡不了我们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身处大变革的时代,我们农业人更要有危机感和使命感,甘于把自己的青春挥洒在这片恩养了我们的热土上。路漫漫其修远矣,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共勉吧!


作者: 朱督
分享到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