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必然要求,是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重大举措。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关系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深入了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制约的瓶颈以及发展的思路和建议,我们历时一个月深入镇、村,一方面访谈村集体经济组织理事长,一方面走访群众了解村情现状,形成以下思考。
一、耀州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铜川市耀州区辖8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共117个行政村,按照“试点先行、有序推进”工作要求,我区确定王家砭村、水峪村等12个村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村,因村施策、先行一步,在试点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全辖区有序推进,2019年底全区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清查农村集体资产160796.47万元,其中经营性资产40624.12万元,资源性资产100.55万亩。全区共建立132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级117个,组级15个),共界定成员4.9万户18.2万余人。据2022年度铜川市镇域经济发展统计资料显示,2022年全区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15万元以上的村89个;15万元以下的村28个,“空壳村”全部清零。集体经济发展稳中向好,涌现出王家砭村、北街村、马咀村等一批集体经济发展的先进模式,尤其是董家河镇王家砭村以其“优化产业结构,壮大集体经济”的发展思路,凝心聚力的可持续发展后劲被评为2020年度省级集体经济发展示范村。
二、主要做法
(一)紧跟政策引领大旗,打牢集体经济发展基础
先后制定了《铜川市耀州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行管理办法》《耀州区村级集体经济收益分配管理办法(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工作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健全了成员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等管理机制。制定印发了《关于做好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委托代理记账工作的通知》,规范了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管理。完善规章,规范管理,为集体经济发展打牢地基。
(二)坚持党建引领,培育集体经济发展的“领头雁”
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把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工作落到实处,全面加强党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统一领导,制定印发了《耀州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换届工作方案》,要求村集体经济组织换届与村“两委”换届统筹推进,明确要求村支部书记必须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村“两委”班子成员应当交叉任职。落实了村党组织书记和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一肩挑”,明确了村级党组织在壮大发展村集体经济组织工作中的责任及其重要性。激发基层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三)因地制宜,探索高质量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
在指导集体经济发展中,我区坚持一村一策,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多种发展途径。董家河镇王家砭村依靠耀瓷文化和早期村办企业积累,先后兴办了以王家砭命名的车队、食堂、百货综合厂、油坊、耀瓷厂、砖厂、建材厂等集体、个体、私营企业36家,形成了王家砭式的村企共建模式。石柱镇马咀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依靠自身北临桃曲坡水库且位于高速路口旁的地理位置优势,按照“村两委营造环境、村级企业主导运作、运营团队提供智力支持,农户积极参与”的建设模式,由村集体成立华露香堤旅游运营有限公司,实现了从“烂杆村”到“水泥村”到“生态村”再到“旅游度假村”的四级转变。照金镇照金村紧乘照金红色旅游名镇开发的东风,由村集体用土地出让收入和当地村民自愿入股资金组建陕西照金村红色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参与镇区景区管理,按股分红,“股份分红+土地流转收入+商铺租金收入+工资收入+创业收入”五重保险,让老区群众真正成为农村改革旅游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 事实证明,通过实现各打各的优势牌,各走各的特色路,集体经济发展蓬勃多样。
(四)强化业务培训,激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活力
在深入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访谈中,我们发现,大部分村级集体经济负责人都能一年参加两次以上的集体经济管理发展培训,这与我区开展村集体经济与资产管理的“地毯式”培训是分不开的。农业农村部门、财政部门、组织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都能从自己的业务口径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进行相关培训,通过培训不断加强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的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提升责任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为他们组织运营管理、引进企业、队伍建设等提供政策依据。同时也要求各镇(街道)领导干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村级资产具体工作人员等参加培训,进一步夯实了一线人员的政策功底,拓展了发展思路,提振了发展信心,有效增强了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造血功能”。
(五)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发展“3+X”特色产业
我区按照“优果、兴牧、扩药、增菜”的总体思路,围绕小丘、石柱、关庄、照金、孙塬等镇,打造了以苹果、樱桃和干杂果为主的果业产业集群;围绕关庄、石柱、小丘、庙湾、瑶曲、照金等镇,打造了以肉羊、奶山羊、肉牛为主的畜牧业产业集群;围绕石柱、庙湾、瑶曲、锦阳等镇办,打造了以食用菌、果蔬为主的设施农业产业集群;围绕照金、小丘、董家河、孙塬、锦阳等镇(街道),打造了以中药材、肉兔、光伏等为主的特色产业集群,全区基本形成了“3+X”特色产业发展格局。截至目前,全区鲜、干果面积达到90万亩,畜禽年出栏达到8.5万头和150万羽,肉兔饲养量100万只。中药材保留面积4.6万亩,蔬菜种植面积2万亩,其中设施蔬菜1800亩。光伏产业覆盖54个贫困村440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构建了区镇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实现了贫困村电商网点全覆盖。2016年至今,全区集体经济实施了产业到户资金、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资金托管)、村级光伏电站建设等五大类 278个产业项目。其中: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特色产业发展项目,共98个,总投资7015万元。目前,村集体自营项目收益可达到投资的5%左右;壮大村集体经济(资金托管)项目,共100个,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将3550万元托管到鸿伟公司、德祥公司、正泽公司、程明公司、海升公司等5个农业龙头企业,收益均按照托管资金的10%支付,年收益355万元。
三、制约集体经济发展的几点因素
(一)集体经济发展不均衡,资源贫乏模式单一
全区集体经济发展两极分化问题日益突出,如我区天宝路街道北街村以其独特的地域优势和先走一步的原始积累,2022年底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695万元,而地处偏远,资源短缺的瑶曲镇马鞍桥村集体经济收入仅8万元。加之农村土地资源已经完全承包到户,村级集体资源少,可利用的资产少之又少。在已取得村集体经济收入的村中,大部分是产业项目支撑或少量可利用资源取得收入,能依靠加工企业、门市等经营性项目和股份分红取得收入的占比很低。
(二)基层缺乏有创新创业劲头、有胆识和办法的带头人
在走访调研中我们发现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进程,村集体经济组织能人极其短缺,有文化有能力的群众不愿返乡,有的宁愿自己单干,也不愿干村集体项目,导致大部分村集体产业项目承包给村外合作社、农业企业经营,项目长远效益存在不稳定因素。同时基层干部对集体经济发展办法少,门路短,怕难怕苦,两委负麦同志缺乏真正谋求发展集体经济的思路,精力投入不足,有些村还存在着“等、靠、要”思想,干部群众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认识也不到位,村民对发展集体经济漠不关心,这些主观上的问题也形成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发展理念难以突破,发展路子不多
由于大多村子缺乏可以直接利用的资源和资金,村級集体经济可选择项目不多,许多村的集体经济发展路子多半限于一般种养项目,规模小,缺乏科技支撑,同时风险大,效益低,特别是面对土地等集体资源普遍匮乏的局面,很多村对发展集体经济显得力不从心、束手无策。
四、思考和建议
(一)选好配强致富带头人,建立村干部激励机制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持续加强培训和指导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观念的改变和思想的扭转是需要一定过程的,同时也要求我们尽可能采取多种方式,不光学习,还要参观,埋头干的同时也要抬头看。努力培养和建设一支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热心于集体事业的经营技术人才队伍,为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探讨和尝试把村干部的报酬与集体经济的发展、积累的增加、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结合起来,实行按能力分配、按劳分配,将优秀人才吸引到农村就业,同时还可以动员从各村走出去的有知识、有能力、有水平的青年回村为村服务,当村官、办企业,推动家乡集体经济发展。同时要加强集体经济管理,管好用好村集体资产,健全财务管理,严格收支审批,规范和完善民主决策,加强村务公开,促进集体经济良性发展。
(二)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
进一步强化政策扶持,充分利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有利时机,引导支持有条件的村集体通过股份合作、租赁等形式参与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振兴重点项目等,不断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加大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职业农民的支持力度,通过项目实施,在科技、生产、储藏、销售等环节给予支持,同时加强科技帮扶,积极开展送讲座、送技术、送服务活动,逐步提高群众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努力实现户户都有技术明白人、家家都有增收产业的目标,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
(三)健全延长产业体系
引导各村集体经济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因地制宜,健全加工、销售等产业服务体系,如我区石柱镇西古村从单一的马铃薯种植到“陕耀”土豆粉的加工销售,一体化进程值得我们参考学习,事实证明延伸产业链、融通供应链,逐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产业化服务体系是取得长足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时也积极引导农业生产企业向后延伸,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把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原料加工和生产基地,实现功能拓展和互补,促进农村规模经营发展,提高增收能力,增加村集体经济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