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陵沟壑区旱地谷子全程机械化技术应用推广
米脂县杂粮全程机械化典型案例
信息来源:厅农业机械化管理处 时间:2023-09-04 17:39:03

一、基本情况

米脂位于陕西省北部东侧,黄土高原腹地,无定河中游,古称“银州”,全县总面积1212平方公里,属丘陵沟壑区,全县耕地面积56.86万亩,95%耕地为丘陵旱地,适宜种植谷子,也是谷子优生区,全县谷子种植面积12万亩,产量达3.5万吨,产值7.5亿元以上。2008年国家农业部正式批准对米脂小米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19年米脂小米入选第四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近年来,米脂县全面构建播前机械化深松耕作、膜际栽培一体机精量播种、无人机绿色防控、机械化联合收获、秸秆机械化打捆回收利用残膜回收配套机械化”,形成“地膜覆盖+优良品种+增施有机肥+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全程机械化”,取得了显著成效,粮食生产耕、种、管、收等主要环节全程机械化水平达70%以上,实现增产15%以上,节本增效30%以上,残膜回收率超90%,经济、生态和社会综合效益突出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整合资源营造良好环境 优势互补强化技术融合在西北典型雨养农业区,通过自然降水蓄集利用、田间管理技术和全程机械化有机结合,以旱地丘陵区高标准梯田建设为核心,坚持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配套,加快传统粗放型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转变的进程,逐步实现农业产业体系提质、增产、增效同步发展。根据《榆林市发展高效旱作节水农业五年行动方案》要求,我县印发了《米脂县高效旱作节水农业五年行动方案》、《小米产业发展支持奖补政策》,县级安排专项资金6000多万元,新建宜机化面积5万亩,认定6家服务组织,涉及8镇1办87个村组统一提供耕种防收等环节机械化服务,为大面积推广宜机化等提供有力支持、营造良好氛围。借助“政产学研用”高效协作和优势互补新机制,联合科研院校进行技术研发和设备引进,推进构建旱作“软体集雨窖补灌”节水农业工程、“四位一体集雨补灌”节水智能管理技术、旱作膜际栽培旋耕-覆膜-播种一体化、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特色作物机械收获及秸秆打捆回收利用及残膜回收一体机农机农艺配套技术体系,联合地方农业机械企业不断夯实农业生产机械科技基础,推动粮食生产逐步实现组织化、规模化、机械化和现代化,实现“藏粮于水,藏水于技”的旱作农业新目标,深刻践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现代农业发展战略。

(二)制定灵活全面激励机制 多层次构建共赢局面根据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难易程度,确立“粮油作物重点环节和全程机械化有序示范”的发展思路,抓住重点,化解瓶颈,主攻谷子耕种管收为主的全程机械化工作。联合榆林学院旱作农业节水科技创新团队和“旱作节水农业科技小院”人才平台,应用陕北粮食作物膜际栽培技术及其配套机械化技术体系,充分发挥人才、技术和服务质量,建立健全机械化全过程科技服务支撑队伍和考核、评价制度。在全县8镇1办建成谷子全程机械化示范点87个,实行定点、定人、定时指导,进行机械栽培和田间管理跟踪服务,打造谷子机械化作业万亩示范片3个、千亩示范田9个。全年累计完成全程机械化作业面积12万亩次,其中机械化收获面积突破20%。加大农机技术培训,举办春季农业生产农机操作手实训培训会和秋季机械化收获培训活动,累计培训农民300人次,获得市县领导的高度评价。扎实推进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和秸秆离田综合利用,全年秸秆机械化作业面积达10万亩。积极推进主要农作物病虫害智能绿色统防统治,县财政安排40万元用于谷子统防统治机械化作业补助,谷子无人机飞防比例达20%以上,虫口夺粮2万余亩。以制度为准绳,充分发挥人才队伍和技术人员科技服务质量,积极深入田间地头,组织协调高校全面开展机械化推广应用工作,培育9支团队、培养专业人才100多名、试验示范3.5万亩、亩均节本增效35%以上,农民增收3500多万元,实现高效、优质、全面的谷子全程机械化作业推进局面。

(三)加大综合投入力度 夯实机械化基础积极培育以农机专业户为基础、农机合作社为龙头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调动地方高校、农机企业专业优势,加大资金、项目、信贷、用地等方面的扶持力度,积极开展联耕联种、租赁经营一条龙服务,推动农机服务由过去的单一服务向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服务平稳转轨。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机化发展支持力度,把发展农机化工作列为县级部门和街镇的重要工作任务,做到政治上给位、经济上给钱、工作上给力,为农机化发展提供坚强的基础保障。近年来,全县农机化发展累计投入超过5000万元,其中农机购置补贴达400多万元,新机具、新技术推广1500万元,土地深松整地补助150万元,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补助达到560万元,机耕道建设2300多万元。提升农机动力5万千瓦,使全县农机总动力超过16万千瓦,其中70马力以上拖拉机保有量100台,70马力已下拖拉机保有量230,联合收割机保有量突破10台,播种机保有量70台,秸秆和残膜回收机保有量超过20台;培育6家服务组织、农机手150人,投入300多台套农机,服务面积5万亩,全域营造良好农业机械化推广应用景象,夯实机械化硬件基础,调动农业从业者积极性和探索性,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

(四)积极发展综合农事服务 提升科技服务综合效益通过农艺栽培技术创新与标准化配套农业机械高效融合,建立健全配套机械化装备及科技服务的系统性和全面性,采取“地方高校+基层农技推广中心+农业产业园区+农业合作社+种植大户”为技术推广和科技服务支撑主体的“五位一体”的机械化应用推广模式,构建“校、地、企”产学研合作的技术服务的无缝对接机制,提高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标准化、规范化和规模化,形成“技术推广、科技服务、后期跟踪反馈”的循环式应用推广体系,建立健全综合农事服务中心6个,依托项目带动,大力推广“土地托管”、“代耕带收”、“综合性农事服务”等农业生产社会化托管服务方式,社会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服务能力不断壮大、服务领域逐步拓宽,有效解决了粗放经营等问题,破解了小农户“不愿种地”等难题,有效降低了生产投入及劳动力成本,提高作物产量及综合效益,实现了陕北丘陵沟壑区旱地谷子旱作机械化、规模化、效益化、产业化,为旱区农业“双减”“节本增效”政策实施、助推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条可借鉴的途径。

三、经验启示

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是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桥梁。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必须增强服务能力,创新服务模式,延伸服务链条,才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推动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促进土地规模化提升,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综合统一。地方高校+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农业园区+农业合作社+种植大户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模式。


分享到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