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有两张“红色名片”,一张是全国人民向往的红色革命圣地,另一张是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红色苹果产业。1947年,洛川农民李新安从河南灵宝用毛驴驼回200棵苹果苗建成了第一个果园,从此,延安开启了发展苹果产业的序幕。毛主席曾称赞苹果是陕北黄土高坡上的“一个创举”。改革开放以来,延安立足资源优势,坚持把苹果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一任接着一任干,一级带着一级抓,持续发力坚定不移走小苹果大产业脱贫之路。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延安苹果已经成为陕西苹果的代表符号、中国苹果的风向标、世界苹果的聚焦点,成为百万果农致富的“摇钱树、幸福树”,送给外国领导人和国际政要的“友谊果、和平果”。针对推进延安苹果全产业链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笔者形成了一些思考。
1 总体情况
1.1 发展现状近年来,延安苹果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前端发展成效。以百千万示范工程为牵引,推进砧木品种优选、高质高效集成技术应用、省力化栽培推广等。巩固提升22.6万亩“百千万”高质量发展核心区和100万亩带动区、200万亩辐射区。建成美丽果园72个,建成省级高质高效果园25个,建成绿色有机苹果生产基地130.3万亩、良好农业25.7万亩、出口基地14.5万亩、直采基地18.6万亩,果园间伐累计115.2万亩,豆菜轮茬累计592.9万亩,政策性苹果保险实施面积71.1万亩,智慧果园16个0.66万亩,全国首家“保险+期货”双保险(保价格、保收入)承保面积7 049亩,全国首家县级苹果防灾减灾(气象)科技创新监测服务平台(一期)建成投用。整县整区域推进绿色、良好农业、有机基地建设,扩大富硒、贴字等高端功能苹果生产规模。截至2021年底,延安苹果面积331.7万亩,年产量400.5万t,鲜果年产值219.09亿元。
2)中端发展成效。以提升装备水平为突破口,全面加强冷藏保鲜、分级分拣、分类包装、冷链运输能力。引进企业做大果饮、脆片、果酒等深加工产业,扩大肥料、果箱、果袋、果网等关联加工业生产。至2021年底,全市冷(气)贮藏能力达到158.8万t。建成冷运公司21家,配置冷运车110辆,冷运能力达到2 827 t/次,基本实现周年供应。建成智能选果线105条,选果能力达到355 t/小时以上。建成乡村果品交易集散市场74个,果品精深加工企业达到29家,鲜果加工转化能力56.4万t。果网、果袋、纸箱、有机肥等加工企业123家。二产产值51.77亿元。
3)后端发展成效。以推进产业链优化升级为重点,做强“延安苹果”“洛川苹果”两大区域品牌和一批有影响、有市场的企业品牌。全市现有果品营销企业609家,2021年收贮苹果15.9万t,占贮藏总量的22.8%。支持发展订单生产和电子商务,全市电商企业549家,各类网店、微店2.25万个,电商服务站行政村实现全覆盖。培育本土网红达人53名、优秀学员383名,抖音平台“延安苹果”“洛川苹果”超5.9亿次播放量,稳居全国同类榜首。2021年水果电商销售量28万t,销售总额29.12亿元。建成集采摘、休闲、观光为一体的果游观光园区46个,认养果树45 440株,年吸引游客65万人次,三产产值116.97亿元。
1.2 存在问题
1)前端发展存在的问题。生产基础仍然薄弱,新优品种占比小,脱毒苗木繁育滞后,果畜结合不紧密,土壤有机质水平提升缓慢,部分果园密闭问题突出,单产水平和整体质量不高。生产性服务落后,机械化水平偏低,防灾减灾能力有限,生产成本攀升,果园综合效益有待提升。
2)中端发展存在的问题。整体装备利用率不高,采后预冷、地头分拣、冷藏冷运、物流配送、精深加工等环节依然薄弱。关联加工业发展不足,配套农资以外调为主。
3)后端发展存在的问题。营销体系还不完善,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小、实力弱,带动力不强。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影响力较小,缺乏竞争力,中高端市场占有率不高。三产融合度低,果业金融、果业文化、果游观光等缺乏有效支撑,产业链条短,综合效益不高。
2 思路目标
2.1 发展思路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突出果业提质增效和果农持续增收主题,紧扣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夯实一产、提升二产、做强三产。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协会、学会、新型经营主体引领带动作用,聚力打造一批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区),培育一批营销型、加工型和社会化服务型“链主”企业(合作社),研发推广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品种、集成技术和实用装备,不断提升苹果全产业链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全面推进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
2.2 发展目标
力争到2025年,延安苹果全产业链总产值达到600亿元。
1)前端发展目标。突出稳规模、优品种、提品质、增效益,全面巩固提升22.6万亩“百千万”苹果高质量发展核心区、100万亩带动区、200万亩辐射区。打造4个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创建100个高质高效示范园、150个美丽果园、100个观光果园、20个智慧果园,优选1~2个有竞争力的苹果新品种(含砧木),果园机械化水平达到70%,种植面积稳定在330万亩,产量达到450万t以上,一产产值达到320亿元。
2)中端发展目标。充分发挥设施装备作用,建设村镇苹果集散地30个。采后预冷率达到60%,地头分选覆盖率达到80%。冷(气调)库贮存能力达到苹果总产的40%,采后精细化处理能力达到总产的30%,精深加工转化能力达到60万t,二产产值达到80亿元。
3)后端发展目标。完善品牌体系建设和中高端市场开拓,打造2~3家国家级和5~8家省级“链主”龙头企业,做强2个区域公用品牌和8~10个企业品牌,三产产值达到200亿元。
2.3 发展路径
2.3.1 培育全产业链龙头企业
围绕苹果种苗、生产、加工、贮运、销售、品牌等全产业链,坚持重点扶持做强一批“领军型”龙头企业,整合提升壮大一批“成长型”龙头企业,培植引进一批创新型“小巨人”和“单打冠军”型龙头企业,加快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
培育年产值1亿元以上龙头企业10家、5 000万元以上龙头企业50家和1亿元以上加工型龙头企业3家。
实施“一企一策”战略,发挥领军企业带动作用,提升中小企业发展质量和水平,促进形成大中小企业分工协作、协调发展格局。支持龙头企业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工艺、设备、人才和管理,培育自主品牌;支持龙头企业与上下游产业主体组成战略联盟,实现优势互补、做大做强;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向前端延伸建设种苗、生产基地,向后端延伸建设深加工、物流营销和服务网络,通过建立健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让更多小农户以及科研、金融、互联网等多元参与果业全产业链条。
2.3.2 打造全产业链典型示范
创建洛川县100亿级和宝塔区、富县、宜川县50亿级全产业链重点县。积极开展国家、省、市、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3~5年建成1~2个国家级、10~20个省级、50~100个市级、一大批县级苹果示范园区。建设5~10家产业规模大、创新能力强、示范带动好的精深加工和关联产业企业。探索总结果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培育、挖掘、树立一批典型样板。
2.3.3 培养全产业链人才队伍
争取建立国家苹果研究院、院士站、试验站和延安苹果研究院,开展全产业链前瞻性技术研究。加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济南果品研究院等院校合作,培养全产业链高层次科技人才。进一步优化高层次人才政策,形成留得住、能发挥、出成果的人才机制。完善市县镇产业服务体系,建立专业机构、配置专业人才、开展专业服务。加大乡土实用人才培训,培养一大批留得住、懂技术、会经营的乡土人才和职业农民。落实创新创业扶持政策,支持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等返乡下乡人员和本乡“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围绕果业全产业链开展创新创业,融合扩大新生力量。重视企业、合作社负责人培训,提高其经营管理能力,成为新时期农民增收致富的“领头羊”。大力培养经纪人队伍,充分发挥其对苹果营销和产业发展的连接、引导、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市场活力。
3 几点思考
3.1 产业链前端
应重点抓好品种选优、苗木繁育、栽培优化、全程机械化、防灾减灾等工作,提升亩投入、亩产出、亩效益水平。
1)加快良种苗木培育。全面开展品种普查、系统优选,力争优选出1~2个综合性状优、市场前景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品种。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洛川苹果试验站、延安市果业研究发展中心等科研机构,建立非专利保护主栽品种母穗园和种质资源圃,从源头上保持苹果品种先进性。支持延发森宇良种苗木繁育有限责任公司、延安向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开展良种苗木组培扩繁工作,为优化结构、品种更新提供种苗支撑。
2)优化栽培模式。立足区域特点,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突出保水节水,加快幼园提产提效、老园改造提升。北部山地以中晚熟和晚熟品种为主,突出短枝型,适度发展乔化和矮化中间砧。南部塬区以中早熟和晚熟品种为主,重点发展吴起楸子自根砧、青砧自根砧及M26、SH系等矮化中间砧。
3)推进全程机械化。以劳动强度高、便于机械操作的环节为重点,应用优化组织模式,扩大苹果生产全程机械化试点规模,推进“先进管理技术+机械化作业+人员配比”协同发展,提升疏花疏果、套袋、生草、植保、施肥、采收、防雹等生产环节和分选、预冷、冷藏、运输等采后环节机械化水平,实现果园管理机械组合化、高效化、自动化、省力化,推进果业节本增效。
4)狠抓高质高效果园创建。以苹果高质量发展“百千万”示范工程作牵引,全面巩固提升22.6万亩核心区、100万亩带动区、200万亩辐射区。打造洛川、富县、宝塔、宜川4个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区),总结典型模式,示范引领高质量发展。分区域分批次创建100个高质高效示范园、150个美丽果园、100个观光果园、20个智慧果园,改造20万亩低质低效果园。推广沃土工程、绿色防控、旱作节水等节本增效集成技术和高收益经营模式,形成成熟的示范引领机制,推动果品质量和单产效益提升。
5)加大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大力推广土坑式熏烟防冻技术,推进形成群防群控机制;加强新型防雹网、现代高空防雹设施建设,提高主动抵御雹灾能力;全面推广坑施肥水、集雨窖灌、覆盖保墒等旱作节水技术,提高果园水供给水平;健全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提升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进一步扩大政策性苹果保险范围,积极推广“期货+保险”、价格指数保险、成本指数保险等新型农业险种,减轻果农保险负担和投资风险。
6)创新企农合作经营。以高素质果农为主体,以家庭适度规模经营为基础,推广多形式社会化服务,分区域分类型探索成本最低、效益最高的规模化家庭果园模式。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围绕生产服务和果品营销开展投资经营、承包返租等服务,形成“经营主体管两头、农民专心管生产”的合作经营模式。
3.2 产业链中端
突出抓好采后预冷、分级分选、冷藏冷运等环节,着力突破地头收购、预冷滞后和混装销售等制约苹果销售的关键短板,延长苹果货架期,为实现优果优价打好基础。提升精深加工能力和关联产业发展,提升供应链水平和产值。
1)强化苹果采后处理。依托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果业专业合作社等主体,以现有预冷库和分拣线为配套,建设30个以上村镇苹果集中收购点(站),为果农提供以初级分拣和预冷为主的社会化服务,引导果商果农到集中收购点购销苹果,推动分级销售。鼓励果农果商使用智能选果线,促进果品分级标准化、智能化,提升供应链水平。
2)加快供应链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各级冷链物流等重大项目,加大冷(气调)库建设力度,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大户建设现代化气调贮藏库和节能型机械冷库,启动老旧果库改造提升工程,不断提升冷链贮运能力。加强冷链贮运体系建设,建设一批冷链物流基地、直销配送中心、电商交易中心等,实现重点区域全覆盖,提升苹果产地集散分销、冷链物流能力。
3)提升精深加工能力。依托中国果蔬贮藏加工技术研究中心延安分中心(延安苹果研究院),组织企业联合开展低温浓缩、现代膜分离、无菌灌装贮运等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应用研究。围绕苹果初加工,支持重点果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设备改造,加速扩能提质。鼓励果业企业、合作社和大户发展果干、脆片、果饮等,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围绕果品精深加工,发展果酒、多酚等生产企业。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在生物、环保、医疗、保健、食品和日用化工等领域集成开发。到2025年,力争在果汁、果酒等精深加工方面各形成1~2个在全国和行业内有较强影响力的新产品。
4)发展壮大关联产业。完善提升洛川苹果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树立苹果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样板。支持洛川崎泉生物质发电、丰塬巨泰生物科技等企业在果树枝条粉碎发电和生物质燃料方面加速发展,做大做强。鼓励大型果业企业开发果树枝条、反光膜等副产物综合循环利用、全值利用、梯次利用,开发新能源、新材料等新产品,提升增值空间。鼓励支持果袋企业快速发展壮大,力争用3~5年做成全国知名果袋生产加工企业。支持已有果网、纸箱、有机肥加工企业扩大生产,最大限度满足产业需求。引导鼓励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向果袋、果网、纸箱等投资小、见效快的关联产业延伸。
3.3 产业链后端
突出产销对接和品牌培育,强化品牌宣传,立足消费端需求,拓展苹果销售渠道,提升国内中高端市场和国际市场占有率。创新合作经营模式,推进电子商务、果旅融合等新业态发展,带动果农增收致富。
1)开拓国内外营销市场。瞄准国内外中高端消费市场,制定市场拓展对策措施,在巩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高端市场基础上,扩大东南、华中市场,开拓东北、华北市场;提升东南亚、中亚市场,拓展欧美、中东国际市场,扩大鲜果出口份额。依托中省重大宣传活动平台,举办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品鉴会和品牌推介活动。创新“互联网+”运营模式,发展苹果连锁经营、直供直销、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和现代交易方式。
2)完善果品营销网络。坚持线上线下并重发力,完善提升苹果批发市场和延安苹果大数据平台功能。以一线城市为重点,以龙头企业为主体,搭建营销渠道,实现营销网络化。支持县区、企业建立大型苹果交易中心,鼓励龙头企业在国际市场开展展销推介,学习推广“武功电商模式”和宝塔区“全民电商”模式。加大与京东、一亩田、抖音等平台的合作,发挥线上“延安苹果专馆”功能,通过推介、直播、产销对接、联盟互动等方式,大力发展直播电商,培育果农网红人才,努力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市场销售网络体系。
3)加强品牌体系建设。持续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打造好“延安苹果”“洛川苹果”金字招牌,积极开展品牌价值评估评选,不断提升品牌价值和影响力。加大企业品牌培育,鼓励企业争创国家级、省级、市级品牌,集中培养打造8~10个像“青怡”“王掌柜”“顶端”“美域高”“凸凸”等在全国全省叫得响、有特色的名牌名品。围绕品牌构建产业链,通过投放广告、举办新闻发布会、参加重要节会与网络直播、微视频、微电影等多种形式开展品牌宣传推介,实现线上线下、传统现代、全方位、多维度宣传。
4)推动果旅融合发展。加快推进苹果产业与红色旅游、黄土风情文化、绿色餐饮等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果园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健康养生、创意农业、农耕体验融合的新业态,拓展现代果业发展空间和农民增收渠道。积极举办不同形式、丰富多彩、黄土风情浓郁的果业文化创意活动,丰富延安苹果文化表现形式和内涵。
(刊于《西北园艺》2022年第八期,作者陕西省延安市果业中心 路永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