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秦川牛保种场简介
信息来源:陕西省农牧良种场 时间:2023-01-09 11:33:47

微信图片_20220215114330.png

     

     1936年,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教授沙凤苞首次对秦川牛进行了调查,称其为平原牛,关中牛。1944年2月,宝鸡耕牛繁殖场第一次提出“秦川牛”的名称,并沿用至今。秦川牛是陕西古老的优良地方品种,产于关中渭河流域,是我国优秀的地方良种与理想的杂交配套品种,居我国五大黄牛之首,因其肉用性能突出,遗传性稳定,适应性强,被誉为“国之瑰宝”。

起源及分布:

两千多年前我国养牛业就相当发达,远在周代,就有"择良牛献主","牛肉细嫩、具纹、烙饼牛羹,膏脂润香",为上品佳肴的记录。而秦川牛的起源也几乎与之同步。综合文字记载和图片资料,发现经由商代晚期至唐代中期的约两千年中,古代牛种的体质外貌明显向着适应役用的方向进化,两汉及南北朝是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两汉时期是古牛种的重要转折期,从两汉之后的南北朝到唐代,牛种逐步演化出与现代秦川牛极为相似的特征,说明秦川牛的选育与演变起始于南北朝,形成于唐朝。秦川牛因产于陕西省关中地区的“八百里秦川”而得名,渭南、临潼、蒲城、富平、大荔、咸阳、兴平、乾县、礼泉、泾阳、三原、高陵、武功、扶风、岐山等15个县、市为主产区。是我国著名的大型役肉兼用品种

秦川牛的用途:

春秋战国时代,由于铁制农具的出现,牛成了农耕的主要役畜。关中地区耕作精细,农活繁重,农村运输工具主要为笨重的铁轮大车,非体大力强的牛难以胜任,因此,劳动人民历来爱选大牛作种用。关中系粮棉等作物主产区,土地肥沃,饲草丰富,农作物种类多,农民喂牛经验丰富在这样长期选择体格高大,役用力强,性情温驯的牛只作种用的条件下,加上历代广种苜蓿等饲料作物,遂形成了良好的基础牛群。秦川牛肉用性能良好,易于育肥,瘦肉率高,18月龄育肥牛平均日增重为550克(母)或700克(公),平均屠宰率达58.3%,净肉率50.5%。是生产高档牛肉的首选肉牛品种,其肉味浓郁,肉质细致,柔软多汁,大理石纹明显 是一种营养全价的食品,完全可与国外优良品种媲美。1985年在北京建国饭店,国际厨师对国内外五大名牛进行多种烹调和品尝,陕西秦川牛因肉质鲜美名列前茅,时任国家领导人王震喜赞“美哉秦川牛 溢满北京城

秦川牛保种场发展的历史背景及前身:

1956年,西北农学院邱怀、刘景星等对秦川牛作了系统的调查。1958年后,相继成立了乾县、渭南两个良种选育辅导站和五个省属和县属秦川牛场,在中心产区建立了秦川牛良种基地县;制定了繁殖奖励办法和秦川牛种畜企业标准:推广人工授精技术,开展群众性的选育工作。1975年成立了秦川牛选育协作组,制定选育方案,开展良种登记,建立育种档案,并修订了秦川牛种畜企业标准,进一步加强选育工作。陕西省秦川牛保种场前身为1963年乾县建立的五峰山秦川牛场,隶属于省农业厅,主要以散养放牧为主,基础母牛100头,共存栏200多头,牛舍400平方米,料草库200平方米,加工窑洞200平方米,因全部是山地,秦川牛不适合陡坡放养而导致出现大关节病爆发,再加上缺水等原因,报上级批准,1965年9月搬迁于陕西省扶风农牧良种繁殖场饲养,迁回基础母牛40头。

我们的发展:

陕西省秦川牛保种场一直致力于秦川牛的保种、繁殖、选育、推广。累计向山东、河北、河南、陕西、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区域推广秦川牛5000多头,在肉用方向改良,肉乳兼用型改良及改良奶牛胚胎移的优良受体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先后于1993年12月6日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级重点种畜场”。1999年7月1日农业部批准并在我场建设“陕西省秦川牛原种场”,占地100多亩至今2006年6月2日,秦川牛被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录》,国家对其重点保护。2008年7月7日秦川牛保种场被农业部确定为“第一批国际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场”,并正式命名。2009年11月21日授牌我场秦川牛场为“国家级秦川牛保种场”。经几代畜牧技术人员的不懈努力,截至目前共选育出秦川牛12个家系,存栏275头,其中种公牛42头,母牛180头。


分享到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