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水面渔业是我国淡水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水域生态文明、保障优质水产品供给、推动产业融合、促进渔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近年来,随着资源与环境约束日益加大,大水面渔业发展空间大幅萎缩,发展方式亟待转型升级。“如鱼得水”,鱼和水本就不可分割,如何协调鱼与水之间的关系?如何促进大水面渔业转型升级?如何实现大水面增养殖产品提质增效、助力渔业增收?近日,科学养鱼采访了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大水面增养殖岗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郭传波,他为我们详细介绍了我国大水面渔业发展现状、对转型升级方向的思考以及相关建议。
科学养鱼:请您介绍一下现阶段我国大水面渔业的现状及主要面临问题。
郭传波:我国湖泊、水库等大水面资源丰富,常年水域面积1km2以上的湖泊2800余个,面积780万公顷;已建成各类水库近十万座,面积230万公顷。大水面是我国重要的绿色渔业生产基地和淡水生物种质资源库。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湖泊可养面积187万公顷,水库可养面积200万公顷,对保障优质水产品稳定供给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大食物观下“向江河湖海要食物”的重要基地。近10年,我国大水面养殖面积和养殖产量最高值均出现在2015年,分别达到303.48万公顷和553.18万吨,分别占我国淡水养殖面积和产量的49.73%和16.81%。2015年后,大水面养殖面积和产量均显著下降,2021年分别为210.27万公顷和362.20万吨,分别占我国淡水养殖面积和产量的42.19%和11.38%。
近年来,江湖阻隔、围湖造田、过度捕捞、环境污染等人为干预导致大水面渔业资源的衰退和生态系统的严重受损;不合理的渔业方式,如以网箱、围网、网栏为代表的“三网”养殖和投饵施肥等集约化养殖方式的高速发展也给大水面带来了诸多环境问题,超环境容量的渔业增养殖也给大水面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的影响。加之一些部门和地方政府对“长江十年禁渔”的片面理解,禁渔范围盲目扩大,不仅造成大水面渔业的大幅萎缩、渔业资源的大量浪费,引起新的生态问题,还有可能造成生态灾难。大水面渔业发展仍受到资源、环境和人为的严重制约,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大水面渔业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迫在眉睫。
科学养鱼:过去几年,在类似网箱养鱼、围栏养殖以及施肥养殖等类型的大水面集约化养殖方式的负面影响下、在巨大的环保风暴面前,部分地区选择一刀切,直接导致我国大水面养殖面积持续缩水,而水产养殖也背上了污染环境的污名。这两年为水产养殖正名的新闻越来越多,例如前段时间鱼类遗传育种学家桂建芳院士指出: 科学养鱼可以净化水质。对于此,您有什么看法,大水面养殖应该如何转型?
郭传波:大水面生态渔业的基本内涵是依赖天然饵料资源从事渔业生产并通过这种生产活动维护生态系统健康。大水面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水产品,也为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渔业发展与环境保护本身就是和谐统一、相得益彰的共同体。在世界范围内,只有中国实现了充分利用大水面渔业资源,发展绿色、高效、生态渔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引导下,我国大水面渔业生产方式也处于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大水面渔业转型要以水质保护和水生态系统健康维护为目标,对湖泊、水库等不同水体实施精准评估、“一水一策”,充分发挥渔业的“净水”、“抑藻”、“固碳”和“群落调控”等生态功能,确定科学合理的增养殖容量,提出适宜的渔业方式和渔业规模,通过生态增养殖等技术途径,恢复重要鱼类和其他水生经济动物资源,修复和重建受损的水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保障渔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积极推动大水面渔业与旅游、餐饮等多产业深度融合,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提高质量和效益,减轻对资源的依赖。
科学养鱼:在推动大水面养殖转型方面,大水面增养殖岗位团队进行了哪些研究,对于实际生产有何意义?这些研究在实际大水面生产中有哪些应用实例?
郭传波:近年来,大水面增养殖岗位团队围绕大水面生态渔业的机理和模式开展了长期的、系统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大水面水生生物资源均衡利用与种群调节技术、生境营造与种群构建技术、增养殖容量模型构建与生态系统调控技术、生态效应评估与健康维护技术以及模式优化与净水渔业技术体系构建等关键技术。与此同时,大水面增养殖岗位始终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为指导,通过参与有关部委政策制订、技术研发、标准化建设、推广培训等手段全面推进全国大水面生态渔业的发展,协助农业农村部等三部委制订《关于推进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研制水产行业标准《大水面增养殖容量计算方法》、形成《全国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培训》年度机制、推动全国大水面增殖渔业资源利用试点,助力最高人民检察院大水面环境公益诉讼把荒废大水面资源等不作为行为纳入公益诉讼范围,有力推动了我国大水面生态渔业的转型升级。
近年大水面生态渔业典型实例不断涌现。例如,与杭州千岛湖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合作,通过技术集成、研发和模式构建完善了千岛湖生态渔业模式,成为中央党校讲授“两山理论”的典型案例,多次被中央电视总台等主流媒体报道。在浙江千岛湖:①推动千岛湖防逃拦网设置必要性论证,保障了鱼种的回捕率和以渔养水的效果;②完善鱼种三级培育技术,保障了鱼种供给和质量安全;③科学评估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生产力,形成可示范和推广的生态渔业放养技术,通过捕捞年净移出氮110吨、净移出磷29吨、固碳492吨,实现鱼生长-藻削减动态平衡,有效防止藻类水华发生;④完善千岛湖防逃技术、食鱼性鱼类调控技术、外来种类控制与削减防控技术,建立了基于食物网优化的综合渔业管理技术,提高了天然饵料利用效率,产量达到并维持在6000吨、水质维持在I—II类,年均直接经济效益超过1个亿。
在江苏的水源地湖泊—傀儡湖,通过科学评估傀儡湖各类鱼类的增养殖容量,采取定向、定量人工放流和捕捞等渔业活动进行鱼类群落调控。经调控后,傀儡湖沉水植物得到了有效恢复,种类、丰度和覆盖度都明显增加,水体透明度由50.75 ± 9.78cm增加至115.75 ± 22.63cm。傀儡湖模式表明,多种不同生态类型鱼类的组合放养调控,能有效优化湖泊鱼类群落结构、恢复沉水植物、改善水质状况。在湖北牛山湖将鱼类组合放养的调控措施扩展到大型螺贝类的组合调控。2020年的数据显示,牛山湖沉水植物覆盖率超过了70%以上,恢复水生植物16 种,武汉市全市163个湖泊,牛山湖是唯一达到水质Ⅱ类的湖泊。目前,通过群落组合调控改善水质、恢复水生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健康的措施已在湖北梁子湖群、武湖、鲁湖,江苏的盐龙湖、长江应急水库,福建的山美水库,浙江的千岛湖、珊溪水库,吉林的查干湖、云南的洱海等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科学养鱼:大宗淡水鱼品种在水产品类中属于偏低值品种,而前段时间上榜国家精品培育的前郭查干湖鱼售价高达30元/斤。于此,对于实现大水面养殖产品提质增效,您有什么建议?
郭传波:大力发展品牌渔业和节庆文化,是全面提升大水面渔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是渔业提质增效、渔民增产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各级政府和渔业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渔业品牌建设工作,开展品牌推介,扶持培育了一批有较高知名度的大水面渔业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如千岛湖“淳”牌有机鱼、“大湖”有机鱼、信阳“南湾鱼”等大宗淡水鱼知名品牌。另一方面,深入挖掘和利用大水面渔业节庆文化,打造渔旅融合的生态渔业新模式和新业态,提升品牌渔业价值。如吉林查干湖的冬捕节、浙江千岛湖的巨网捕鱼等已成为渔旅融合的典范,增进了人们对大宗有机鱼的了解,拉近了大宗有机鱼与消费者的距离,增加旅游收入、延长产业链的同时,放大了品牌效益,促进了大水面渔业生产方式变革和渔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