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优先养殖大宗淡水鱼?
信息来源:中国水产 时间:2022-07-04 18:52:49

●  编者按  ●

大宗淡水鱼是我国水产养殖业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养殖对象,是渔业产业发展的支柱。作为常见的本土物种,经过长期进化,其早已与我国本土水域生态环境融为有机整体,也与我们的饮食文化水乳交融,既是保护本土水域生态安全和水资源的重要物种,又是传承渔业文化的物质载体,同时在“大食物观”理念下,高产的大宗淡水鱼更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品种资源。

本文将从什么是大宗淡水鱼以及为什么要优先养殖大宗淡水鱼两个方面展开介绍,让更多读者了解到大宗淡水鱼养殖的重要意义。

一、什么是大宗淡水鱼?

(一)渔业与水产养殖

采集、狩猎和捕捞以及由三者演变而来的种植业、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提供了人类几乎所有的食物来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要条件。在野生植物采集和陆生动物狩猎退出历史舞台的情况下,渔业资源捕捞还在发挥作用,并和水产养殖业一起构成了现代渔业的两个基本支柱。

由于渔业资源有限、捕捞历史长,我国的内陆捕捞早已失去了经济意义,海洋捕捞也逐渐向深远海进军。尽管捕捞技术和捕捞范围在近几十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目前捕捞业占渔业总产量的比重只有20%,渔业总产量最主要部分还是水产养殖。

2020年的全国水产养殖产量5224万吨,占到水产品总量的80%,是目前渔业的支柱产业和未来发展方向。以青鱼、草鱼、鲢、鳙等大宗淡水鱼为代表的淡水养殖更是占到了水产养殖总量的59%,极大程度上保证了水产品供给、促进了渔民增收、保障了粮食安全。

(二)什么是大宗淡水鱼?

淡水鱼类是淡水养殖的最主要对象,其养殖量占到淡水养殖总量的84%。大宗淡水鱼是指我国淡水养殖产量最高的几种鱼类,具体是指青鱼、草鱼、鲢、鳙、鲤、鲫、鲂7种鲤科鱼类。虽然新的养殖品种不断增加,这7种本土鱼类,目前依然是除罗非鱼(外来鱼类)以外,养殖量最大的淡水鱼类。根据《2021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统计,7种大宗淡水鱼2020年的产量占到了我国淡水鱼类产量的近76%(占淡水养殖总量的63%),是名副其实的大宗产品(鲂的统计数据包含了鳊的产量)。

1. 青鱼。青鱼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是我国“四大家鱼”中个头最大的种类。青鱼栖息在水底层,属肉食性鱼类,其主要的食物为螺蛳、蚌、蚬、蛤等,偶尔也捕食虾和昆虫幼虫。虽然青鱼肉质较草鱼、鲢和鳙更好,但是由于养殖成本高、养殖周期长、个头大带来的销售困难等原因,青鱼已变成大宗淡水鱼中养殖产量最低的种类,但依然是制作咸鱼、鱼糕的优选原材料,更是垂钓者追求的明星种。在长江禁渔和休闲渔业发展的背景下,青鱼养殖对于渔业的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2. 草鱼。草鱼广泛分布于我国黑龙江、长江和珠江等流域,但在辽河没有分布记录。南方的脆肉鲩并不是一个单独的种,只是吃了蚕豆而令肌肉变得有韧性的草鱼。草鱼是典型的草食性鱼类,但并不是大家理解的完全素食主义者,同样喜欢捕食小型水生动物。草鱼是我国养殖产量最大的淡水鱼类,年产量557万吨,接近全国淡水鱼产量的五分之一,是清蒸鲩鱼,酸菜鱼、水煮鱼、鱼糕等的常用原材料。

3. 鲢。鲢又称白鲢,鲢子,边鱼,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江河湖泊中均有分布,分布跨度从黑龙江省一直到广东省。海南省没有鲢的自然分布,却有一种相近种叫大鳞白鲢,因为水电站修建目前已基本灭绝。鲢的体型与鳙相近,主要区别在于头较鳙微小,另外腹棱从胸鳍基部前下方延伸至肛门,比鳙长。鲢善跳跃,常栖息于水体中上层,以浮游生物为食,是典型的滤食性鱼类。鲢是我国最常见的养殖鱼类之一,年产量近381万吨,是红烧、炖、油炸鱼块等的常用食材。

4. 鳙。鳙又称花鲢,胖头鱼、大头鱼等,在我国分布极广,但东北黑龙江水系没有自然分布。鳙形态与鲢较相似,区别在于头长约为体长的三分之一,腹棱起自腹鳍基部至肛门前。鳙生活于水体中上层,也是典型的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与鲢的差别是鳙的主要食物是浮游动物,而鲢的食物以浮游植物为主。鳙能适应肥沃的水体环境,环境适应性强。鳙头大而肥,是剁椒鱼头、砂锅鱼头等传统名菜不可或缺的原材料。

5. 鲤。鲤为常见的中下层鱼类,原产于亚欧大陆,由于养殖引种,已成为全球分布最广泛的两种鱼类之一(另一种为尼罗罗非鱼)。鲤食性杂,对环境适应性强,是我国养殖历史最悠久的鱼类,也是最重要的观赏品种,是传统渔文化的代表种。由于土腥味重和饮食习惯等原因,鲤在南方并不太受欢迎,但在北方却是最常见的食用鱼类,是红烧鲤鱼、糖醋鲤鱼、鲤鱼焙面等的必备原材料,也是我国传统的腌鱼、咸干鱼、酒糟鱼的标准原料。

6. 鲫。鲫生活在我国青藏高原地域以外的各大水系,是我国最常见的淡水鱼类之一,常见的观赏鱼金鱼就是由鲫选育而来的。鲫是典型的杂食性鱼类,适应性强,是我国重要的养殖性鱼类,也是自然水域常见的捕捞品种和最重要的垂钓对象。鲫虽然个头较小,小刺(肌间刺)比较多,但不像鲤还有“地域歧视”,鲫在各地都是受追捧的对象。鲫鱼汤鲜美,是全国大部分地区煲汤进补的首选食材,鲫鱼豆腐汤对于产后康复及乳汁分泌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是坐月子宝宝妈妈的必选菜品。

7. 鲂。鲂包括团头鲂、三角鲂、广东鲂、厚颌鲂等多个种类,养殖中最常见的是团头鲂,就是我们常说的武昌鱼。武昌鱼为草食性鱼类,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中下游中型湖泊,适应静水生活,是湖泊水库优良的增殖对象。尽管武昌鱼(团头鲂)这一俗称最早可追溯到三国时吴国民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这里的武昌指的是今天的鄂州),但其真正定名却源自上世纪50年代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梁子湖的科学考察。经过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学者们于1955年正式将武昌鱼从三角鲂中独立出来,单独定为一个种,中文学名团头鲂。1956年毛主席写下了“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之后,武昌鱼正式变得家喻户晓。在饮食上,武昌鱼由于肉质细腻,清蒸和红烧都是不错的选择。

(三)大宗淡水鱼在渔业中的地位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曾经与熊掌齐名的鱼,由于渔业的发展变成了目前最普通的食物和最廉价的蛋白质来源之一,而其中的种质关键莫过于7种大宗淡水鱼类了。

大宗淡水鱼之于渔业,就像粮食生产中的水稻、小麦、玉米等主粮,以及猪、鸡、牛、羊在畜牧生产中的地位。虽然一些新开发的特有鱼种、稀有鱼种和新引进的名优鱼类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带来较高的经济收益,但是大宗淡水鱼“渔中主粮”的地位仍然是难以撼动的,国内超大规模的消费市场使得其基本不会出现滞销的状况,更不太可能像齐氏罗非鱼、革胡子鲶等“水产新宠”会随着时代变化出现养殖淘汰和养殖丢弃等情况。鲤、“四大家鱼”等大宗淡水鱼是我国养殖历史最悠久的鱼类,长期以来不同种类混养不仅提高了养殖经济效益,也成为了生态循环和生态调控的重要手段。从生态保护的角度来说,大宗淡水鱼的大规模养殖不仅不会带来生物入侵的风险,而且本土鱼类的增养殖对于水域生态环境的治理同样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大宗淡水鱼养殖和推广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均有重要意义。

二、为什么要优先养殖大宗淡水鱼?

(一)“大宗淡水鱼”在全球的入侵

说起外来鱼类入侵,最经典的案例非亚洲鲤鱼莫属了,其实亚洲鲤鱼是引种自亚洲的鲤科鱼类的统称,除了鲤在全球的入侵以外,另一个典型就是青鱼、草鱼、鲢、鳙4种,即我们常说的“四大家鱼”在美国的入侵。

鲤是全球引种最广泛且分布最广泛的两种外来鱼类之一,在美洲、大洋洲等地的多个国家形成了广泛的入侵。

“四大家鱼”在美国的引种开始于上世纪60年代,草鱼是在1963年被确定为防治大型水生植物的物种而第一个被引种到美国的。到了1973年,为控制污水处理池中有害浮游植物和养殖池塘水质、以及作为食用鱼用途,美国引进了鲢和鳙,为控制养殖池塘中螺类的数量又引进了青鱼。

最初引种者认为由于“四大家鱼”繁殖习性和对栖息地的要求高,很难在北美水域建立自然种群。但密西西比河为产漂流性卵的“四大家鱼”提供了良好的生存和繁殖场所,实际上草鱼在1975年就建立了自然种群,另外三种也在引种后很快建立了自然种群,并快速扩散到全美范围。由于缺乏天敌、饮食习惯和渔业生产模式等的差异,“四大家鱼”在美国成为了最典型的外来入侵物种,也是全世界最“典型”的外来入侵种。

(二)外来鱼类在我国主要外来种养殖区的分布现状和生态经济影响

1. 华南地区主要河流外来鱼类分布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养殖国,为了水产养殖的需要引进了近100种外来鱼类,部分种类如尼罗罗非鱼、大口黑鲈、斑点叉尾已成为常见的养殖品种。华南地区是我国外来鱼类引种最多和养殖最广泛的地区(海南、广东、广西的外来物种养殖量分别占养殖总量的88.86%,22.11%,30.05%)。

与此同时,华南地区也是外来鱼类入侵最严重的地区,不仅支流和水渠被外来鱼类占领,一些大江大河也逐渐被外来鱼类所侵占,外来鱼类已成为常见种甚至绝对优势种,多条主要河流中外来鱼类的资源量占到了渔获物总重的20%甚至40%以上。

2. 主要养殖外来种在华南地区主要河流的建群现状

外来物种的入侵需要成功完成引种、建群、扩散和入侵等四个复杂的阶段,因此,大部分的引种并不会导致生物入侵。然而,外来物种一旦形成自然种群就很难被清除,对于鱼类等水生生物来说,预防其在自然水域建立自然种群是目前最有效也最经济的防控手段。我们通过对外来鱼类主要养殖区的34个河段长期监测发现,所有河段都有外来养殖鱼类建立了自然种群。

3. 外来鱼类的潜在生态和经济影响

主要包括(1)危害养殖生产,影响粮食安全;(2)影响捕捞生产,降低渔民收入;(3)危害本土水生生物,造成生物多样性下降;(4)危害本土生态环境,危害水资源安全。详见《如何科学认识和管理外来水生动物》。

(三)为什么要优先养殖大宗淡水鱼?

我们的大宗淡水鱼到了美洲等地成了臭名昭著的外来入侵种“亚洲鲤鱼”、齐氏罗非鱼等外来养殖鱼类占据了我国南方的大部分自然水域,成了人人喊打的入侵种。并不是因为这些鱼本身有害,只是人为的盲目引种和不合理的管理破坏了已有的生态平衡。

我国的外来鱼类引种短期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回报,但是其生态危害在经过“时滞效应”后正在逐渐体现并扩大,“四大家鱼”在美国的入侵影响也是在引种多年后才受到重视。因此,随着扩散时间的延长,外来鱼类将来可能对于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构成越来越严重的挑战。

相比于外来鱼类,作为常见本土物种的大宗淡水鱼经过了长期的进化,早已与本土水域生态环境融为有机的整体,也与我们的饮食文化融为一体,既是本土水域生态安全和水资源保护的重要物种,更是无法替代的优良养殖鱼类。虽然当下由于经济效益的问题,部分外来鱼类会比较受欢迎,但大宗淡水鱼作为世世代代老百姓吃得起的鱼,既是我国渔业文化的传承载体,同时在“大食物观”理念下,高产的大宗淡水鱼更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品种资源。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愈加重视,近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相继颁布实施,社会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也在逐步提高,可以预见外来水生物种养殖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因此水产养殖更应该优先养殖大宗淡水鱼。

分享到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