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农业系统“最美农业人”之七:王长新
信息来源:陕西省农业厅 时间:2015-12-09 09:49:01

 


情洒百里果乡

----记铜川市印台区园艺工作站站长,高级农艺师王长新

在这里,在乡下果农中,没有人不认识他。因为,从当年的一脸稚气到如今的满头白发,他俯身黄土地、跋涉了整整37年。37年里,他有27年一直和苹果树打交道。

为了枝头苹果红,他年复一年无数次丈量着这里的山山水水;为了百姓有好日子过,他痴心不改,经历着无数个数九寒天和夏日酷暑。漫长岁月里,他四处奔波、不停劳作,虽然很苦、很累,但却收获了一份份属于他的“甘甜”-----他曾是全国唯一的出口导向型鲜苹果产业发展试点项目(ITC)中外专家组中唯一的农民成员;由他主持创建的中国良好农业操作规范果园,堪称“全国典范”;在他主持下,这里先后荣获无公害苹果基地、绿色苹果基地、欧洲良好农业规范、中国良好农业规范认证;他主持的苹果“四项技术”推广、果园秸秆覆盖研究与推广和旱地果园土壤覆盖技术研究与推广,曾获省、市奖励。他本人先后被评为全国星火科技二传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先进个人,其事迹多次被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陕西日报、陕西电视台等中、省媒体报道。他,就是铜川党员三兄弟之一、铜川市印台区园艺工作站站长王长新。

1978年,年仅19岁的王长新,被推荐到原蒲城县广阳公社(现为铜川市印台区广阳镇)农科站。那时,他工资少的可怜,因为他是“泥腿子”身份。尽管如此,可他默默地坚守了10年。

1988年,因工作需要,他被调到原铜川市郊区(现为印台区)第一果树场。谁知,这一去,竟让他大半辈子和苹果结下了不解之缘。“苹果树,成了他的命根子!”当年和他在一起的同事如是评价。为搞好生产,他坚持干中学、学中干,天天啃书本、最早参加中央农广校学习、赴日本和韩国考察研修……让他技艺大增!

1998年,他走向印台区园艺工作站站长岗位。该如何挑起这副担子?他深知,必须学习!作为专业技术单位的领头人,只有带领大家学好、学精专业科技知识,才能用科技服务果农,用科技促工作、促提高!为获得更多更新的果业技术,他在坚持“啃”书本的同时,和省内外知名专家建立了密切的联系,积极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让知名专家、教授来实地指导,到各苹果主产区考察、学习。这,为印台苹果产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印台,有近70年的苹果栽植历史,可一度国光、黄元帅、老红星等传统品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由于品种更新慢,让辛辛苦苦的农民不但卖不上价,而最要命的是没人要。

如何改变这一状况,让苹果真正成为农民发家的“钱串串”?他说,要跟上市场需求,痛下决心加速品种更新换代、实现果业升级。

话,说起来容易,可做起来很难。引进新品种,要经过嫁接、生长、挂果较长周期的试种,要通过反复比对、研究后择优选用。“再难,也要走这条路!”他坚定地说。随即,他通过各种渠道,先后引进苹果品种20多个。没有经费,就自己垫资;没有试种基地,就在广阳镇武伍村自家果园里搞。2002年夏,为试验新品种,他把自家果园已挂果的树枝锯掉了一大片,谁看了都心疼。

太平洋玫瑰、粉红女士、丽嘎啦……他为印台引进的这些苹果新品种,几乎都是在他家的果园里试种的。对此,家人无不抱怨:“别人种苹果,都是为了挣钱,可你把家里挂果园变成了试验田,净干赔钱买卖,这不是败家子,是啥?!”面对家人的“愤怒”和“声讨”,他一笑置之。

通过试验,他在印台先后示范、推广了“丽嘎啦”、“藤木一号”、“烟富6号”、“玉华早富”、“美国8号”等一大批适合当地生长环境的新、优、特苹果品种,同时,摸索、推广了与之相配套的系列栽培管理技术。

2002年元旦刚过,全省苹果“大改形”拉开了序幕。省上培训会一结束,他就带领技术人员前往原高楼河镇(今属广阳镇)贾家塬开展“大改形”示范园创建。

实施“大改形”,要锯掉生长多年的一些大枝。对此,怎么说群众也想不通。有的人一看见他,扭头就走;有的人站在一旁,尽说风凉话;有的年轻甚至扛着铁锹,堵在果园门口……看到这种情况,他和村、组干部向农户反复讲这其中的道理,和他们掰着指头算细帐、做比较。在做群众思想工作的同时,他动员党员、干部先走一步,给大伙带个头、做出个样子。

本着‘做通一户,修剪一户”的原则,贾家塬的“大改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寒冬腊月,天刚蒙蒙亮,他领着技术人员就进了园,上高沿低,直到天黑才收工。当人们看到他和技术人员吃在园里、干在园里时,当人们发现他和技术人员的手、脸和脖颈被树枝划出一道道血痕时,无不被深深地感动。于是,大伙在家里呆不住了,纷纷拿起工具走进了果园……最终,该村仅用10天就建成全市首个百亩“大改形”示范点。

这年冬季,印台的“大改形”全面铺开。

为赶进度,他冒着零下二十度的严寒,在广阳镇上马村村坚持了一周,组织果农改形。为如期建成印台镇周陵村的冬剪示范点,在满地铺雪的情况下,他毅然走进果园进行修剪。户主们看到他和技术员很艰辛,就给每人准备两双手套。同事们至今仍不能忘记:他从树上掉下来扭伤了脚,脚肿得象发面馍一样,但他仍没歇气;天寒地冻,他的袜子和鞋冻在一起,脚冻得失去知觉,他全然不顾;天放晴了,融化的雪水和着泥浆沾满了鞋,干起来很不方便,他索性把塑料袋套在脚上,用绳子扎住,以减少泥地的吸力……到了次年盛夏,他继续带领技术人员下到各村果园,帮助果农拉枝、规范树形。通过连年不懈努力,印台先后建成国家级示范园2个、省级23个、市级206个,吸引了国内多个省区和南非、朝鲜、日本等10多个国家果业考察团前来考察、参观。

2003年9月,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心援助我国的“出口导向性鲜苹果试点项目” 落户印台。该项目把欧洲良好农业规范首次引入我国苹果产业,王长新,成为该项目专家组成员之一,负责生产基地工作任务的实施。

在和外方专家合作工作的3年里,他认真研读欧盟标准,把200多项条款记在心里并逐项落实在生产中,对他的刻苦和认真,外方专家称他为中国的“尤尔盖夫”先生。由于他和他的团队扎实肯干、实绩突出、成效显著,印台苹果于2005年率先获得欧盟标准认证,2006年顺利通过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心和国家商务部组织的终期评估验收,该项目被国际贸易中心官员称之为与中国合作的典范。2007年8月,农业部果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西北地区培训会在印台举行;2008年,印台苹果在全省首批通过中国良好农业规范认证。

期间,他负责编制的中国良好农业规范体系文件,成为省内多家企业使用的蓝本;受农业部委托,他编写的“良好农业苹果认证规则与指南”被收入农业部“948”项目引进转化成果;《良好农业规范标准推广的运行和管理模式研究》一书,2013年由农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印台,虽然地处苹果最佳优生区,自然条件优越,但土壤贫瘠、阶段性干旱,限制了产量水平的提升。利用废弃的作物秸秆进行果园覆盖,能够蓄水保墒、增加土壤肥力,是解决黄土高原旱作果园土壤肥力不足和干旱的有效途径。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探索中他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在他的大力倡导下,印台从2005年大面积推广秸秆覆盖,因成效显著得到省果业局和相关专家的肯定并向全省推广。在他的主持下,《果园秸秆覆盖推广与研究》荣获2012年陕西省科技三等奖。

随着苹果栽培历史的延续和管理上的松懈,腐烂病呈现大面积流行和蔓延,严重危及到苹果产业的健康发展,不少果园因此被毁。面对这一情况,王长新带领技术人员深入果园通过连续不断的调查研究,找出了导致腐烂病快速蔓延的关键原因——重治轻防、粗放管理。经过摸索试验,他于2010年提出了“两喷一涂”综合防治腐烂病技术,随后,他积极组织技术人员,逐村开展了多轮培训,指导果农转变观念,把防治腐烂病从治疗前移到预防,规范应用“两喷一涂”技术措施。

短短两年时间,印台苹果腐烂病快速蔓延的势头得到了遏制。2012—2014年,陕西省苹果提质增效项目腐烂病防治子项目在印台实施。项目专家认为,印台已有的防治措施科学、有效,因而在项目实施中采用了印台的技术方案。

务苹果,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活路。可如何让广大农民掌握更多的务果技能?这,成了他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

为让广大农民更好地掌握务果技能,除了组织集中培训外,他还常常奔波在印台百里果区,把培训场地搬到农家小院和田间地头。一天跑几个村,吃、住在农家,整月不回家,那是家常便饭。他还从农资店赊欠农药,背上石灰,走下去大力推广石硫合剂和波尔多液无公害农药配制技术。在那些培训、指导的日子里,他往往是白天搞培训、做示范,晚上搜集整理从果园来的第一手情况熬夜编技术资料,先后编印了《现代苹果管理300问》、《我的苹果树》、《印台苹果》、《印台区优质苹果生产技术规程》、《欧盟标准苹果生产技术手册》、《苹果主要病虫害防治图册》等大量实用技术资料。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广阳镇上马村农家的炕头上编写了一则《苹果四项技术歌》,至今广为流传。

工作中,他把中、日、欧果业生产先进技术同印台实际紧密结合,创新形成了渭北地区旱作苹果一系列栽培管理技术。他所提出的果园生草覆盖、幼园管理、整形修剪、病害防治、水肥管理等一整套苹果生产管理技术,现在印台果区已普遍应用。

2003年在区上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他和一批热心人发起成立了的印台区苹果协会,先后发展8个分会、48个协会小组,会员960多人,这些分会、小组和会员,在日后的四项技术示范推广中成了主力军,也成了2008年以后印台区招录150名村级果农技术员的主要来源。这些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员,现已成为广大果农实现增收的“领路人”。“家家有技术员,个个是行家里手”苹果主产区之一的红土镇冯家塬村的果业大户杨蒋虎很自豪地说。

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为充分发挥苹果示范园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他从广阳镇最大的西固村入手,利用两周时间跑遍了全村9个村民小组、500多户果农的2000多亩果园。在这里,他走进果园,看现状、找不足并按照“一园一策”的原则,逐园制订规范的管理技术方案,落实技术力量,有的放矢地开展了包联、包抓。

几乎每个果园,都有他的身影。从修剪到施肥,从拉枝到疏花、定果,从套袋到病虫害防治,他不放过任何一环节,一轮一轮地搞培训,一园一园的做指导。起初,群众接受的慢,但他不厌其烦地讲解、示范,一遍不行就再来一遍,直至他们掌握为止。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一番努力,西固村的果园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尤其是果实套袋由开始的不足70万增加到了500万,该村农民当年实现增收50多万。“王站长,简直是我们农民的‘活财神’!”,这是受益后的果农对他的赞誉。

与此同时,他和他的团队在其他7个苹果主产乡镇大搞示范园建设。工作中,他依然是亲自定园,做方案、抓培训、做指导,他响亮地提出:要分级建立示范园,全力打造印台果业发展的主阵地。

建设示范园,已成为助推印台果业持续发展的基本经验和有力抓手。

在印台区园艺站,他年龄最大。平时,大家把他当兄长看;而他也非常平易近人,从不摆架子、使脸色、耍脾气。

正是因为有这种团结、民主的良好氛围,才使大家始终保持着和睦相处、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尽管,站上只有10名工作人员,但大家面对全区30万亩果园和6万果农的需求,总是信心满满。

数年来,在他的带领下,大家历经了果实套袋、大改形、强拉枝、果园覆盖、幼园早果丰产、早期落叶病防治、腐烂病防控、旱作果园肥水管理、高效矮密栽植等数十项生产技术示范推广,新园建设、示范园建设、ITC项目实施、各项认证工作。站上有一同志说:“跟着老王,无论是顶酷暑、冒风雪,还是睡冷炕、吃干馍,我们大家心甘情愿!”

他常常对大家说,做农村工作,要学会和农民沟通。要放下架子,主动接近他们,见活就干、有饭就吃,平等对话、真诚沟通,只有把自己融入到他们之中,再难的工作,也好开展,也好推动!

在站上对同事是这样,走下去对农民也是这样。

他出身农家。对农民,他有着一种天然的始终不改的情愫。别看他是站长,可他走进农村的一言一行,让人感觉到就是下来走动的亲戚。2005年,他在贾家塬下乡期间,村民贾积宝因家庭困难想栽苹果,但无力交苗木自购款,他知道情况后不说二话给交了300元,让其领回500株树苗。难能可贵的是,在以后的多年里,他还经常指导该户果园的管理。2012年4月,水利村一果农打电话说,他家3亩苹果树叶子变了形,花不能正常开放。闻讯后他立即前往查看,到地里经过了解,才发现主家误将除草剂当杀菌剂打到了树上造成的药害,随即他为园主制定了拯救方案。2010年冬,在印台镇楼子村指导冬剪。该村周利荣说他的7亩红富士产量始终上不去,质量也不好,求他果园看一下。他实地一看,主要原因是果园密闭。于是,建议该户下狠心要搞间伐。到了第二年,果品质量明显转好;第三年产量大增,一年就卖了18万!

多年来,为了工作,他付出了很多,也牺牲了很多,尤其是对家人。

印台果区的农民无不知道他下乡时背包里装着的三样“宝”:馒头、工具和资料。园艺站的一同事说,和他下乡一天吃一顿饭,那是常有的事。由于长期在外作业,他患上了风湿性关节炎和肠胃病。朋友们多次劝他,最好还是去医院看一下。可他说,老毛病,不碍事!

他的妻子,虽没文化,但很贤惠。对他所做的一切,妻子是理解的、支持的。2008年前,单位没有交通工具,他在乡下一干,就是十天半个月,而把一摊子家务,统统甩给了没有怨言的妻子;因为忙,他无法看管自家的果园,他的兄长和年迈的父亲就帮忙管理;两个女儿上学,从小学到中学,他这个当爸爸的仅仅只参加了四次学校组织的家长会。

2009年6月的一天,93岁高龄的父亲股骨头骨折。这时,正是他工作最繁忙的时段。他不想耽误,于是就利用晚上去医院陪护,前后持续一个多月。正在主编的《现代苹果管理300问》,是他的一项重大工作。为了赶时间,离家800米也不回家,买一大堆方便面吃住在办公室做最后的修改定稿,这一工作渐近尾声时,老家打来电话说父亲快不行了,让赶快回来。当他紧赶慢赶回到40公里外的老家时,父亲已离他而去……,这一天是2009年8月29日,是他刻骨铭心的日子,

2011年3月18日,根据工作安排,他到红土镇指导新园栽植。中午时分,女儿打电话告知他妻子头痛厉害。电话里,他告诉女儿,家里有准备的止痛药……当他工作完从红土赶回来时,看到妻子在床上疼得翻来滚去,这才和两个女儿把妻子送到医院,经医生初步诊断为脑瘤。听了医生的话,他懵了,女儿们则哭成一团;他在妻子手术的那段日子里,常常自责自己,妻子得这么大的病,他这个做丈夫的却没有早发现!

这,就是王长新———一个农民的儿子,一个视事业如生命的汉子。他说,多年忙于工作,很对不起家人,但只能祈求谅解,因为,自古忠孝难两全!他还说,自己是党员,做事情,不能老想着自己,要多想想群众才是。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