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阴是国家5A级景区——西岳华山所在地,是国家卫生城市、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近年来,华阴市以“4333”机制为抓手,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10个村被命名为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10个村被评为国家森林乡村。
近日,华阴市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服务中心主任闫毅(中)华阴市罗敷镇桥营村党总支书记宋江南(右)做客《“千万工程”在陕西》,介绍了华阴“4333”工作机制是如何有力有效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左一为主持人俊芳。

落实“四个到位” 高位推动抓整治
工作中,华阴坚持做到组织领导到位、安排部署到位、宣传教育到位、村庄规划到位,健全党政推动、部门联动、全民发动工作机制,形成了强大工作合力。
市上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市长任组长,党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华阴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编制完成了《华阴市乡村空间布局建设规划》,对全市114个行政村初步进行了划定。通过现场检查督促、解决问题,形成了“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格局。
依托“三个项目” 多元投入抓建设
实施全域美丽乡村项目。在渭南市首家采取PPP模式,累计完成投资4.1亿元,建成美丽宜居示范村19个、完成美丽道路建设116公里,建成生态驿站4个、乡村涝池13个。10个村被命名为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10个村被评为国家森林乡村。
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项目。形成了“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三级化垃圾处理“华阴模式”,累计建成生活垃圾中转站9座,配备村级保洁员630余人,收集钩臂箱1100个、垃圾桶3万余个、垃圾转运车26辆、环卫保洁车辆14台,确保了农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卫生全天候保洁。
实施农村基础设施提升项目。将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与脱贫攻坚基础设施项目有机结合,集中规划、统筹实施。累计投资2.3亿元,实施道路交通、安全饮水、环境整治、绿化亮化等项目1300余个,全面巩固提升基础设施,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荣获“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

聚焦“三大革命” 突出重点抓提升
全力推进“厕所革命”。在污水管网全覆盖和有污水处理设施的村庄,使用完整上下水道水冲式厕所;在污水管网未覆盖的村庄,重点推广使用三格化粪池式、水泥小三格式或多户集中联建水泥大三格式化粪池。坚持以整村推进为重点,累计完成农村改厕37479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4.8%。建成农村厕所后续管护智能平台,成立镇级改厕管养维护站6个,配备吸液车71辆,围绕特色产业发展优势区、设施农业建成区,配套建设粪污中转站9座,进一步提升厕所粪污就地就农利用水平。
全面推进“垃圾革命”。以“八清一改”行动为抓手,先后组织开展了村庄清洁行动战役和黑臭水体治理,集中攻克了一批农村环境卫生中的老大难问题,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的行政村达到100%,非正规垃圾堆放点已全部整治清理销号。

有序推进“污水革命”。对城镇周边村庄污水纳入城市污水处理体系;对人口聚集度较高和规划打造乡村旅游的村庄,配套建立村级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目前,累计建成村级污水处理站37座,配套给水管网44公里、雨污排水管网159公里,农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率达到46.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实行“三套机制” 常态监管抓实效
持续完善长效监管机制,实行网格化管理机制。全面落实环境卫生整治包联责任,每个行政村实现市级领导、市级部门、镇干部、村干部及保洁员的“五位一体”环境卫生包联责任制,接受群众监督,确保实现环境卫生整治“无缝对接”,做到环境卫生整治全面化、全覆盖,无死角、无盲区。
实行督察监管机制。成立环境综合整治督导组,对镇村环境进行巡回督察,设立公开投诉电话,接受社会监督,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做到环境整治“专人管”,实现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常态化。
实行奖惩机制。坚持“督查曝光、季度排名、半年观摩、全年总评”机制,设立“以奖代补”资金,对季度排名前2名的镇(街道)分别给予资金奖励,以机制保障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水平。


华阴市将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巩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踔厉奋发勇争先,奋楫笃行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