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金米村,现代化木耳大棚整齐排列(4月11日摄)。本报记者 文超摄
我的心里话
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党支部副书记 陈明明
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金米村,金米村人深受鼓舞。我们会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让金米村发展得更好。今年,我们在保持原有木耳种植规模的同时,新建了葡萄种植基地、无土栽培温室大棚。未来几年,金米村将会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让群众多渠道受益。 (本报记者 王佳伟整理)
本报记者 陈艳 王佳伟 文超
商洛日报记者 王江波
柞水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沁杰
春日里,秦岭南麓的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生机盎然。现代化木耳大棚内,智能温控系统精准调控温湿度,一根根黑木耳菌棒整齐排列。菌棒上,一只只肉嘟嘟的小木耳,如同无数只竖起的“耳朵”,聆听着春天的私语。
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金米村考察脱贫攻坚情况时,夸奖金米村把小木耳办成了大产业。
春风浩荡满目新,百舸争流自当先。
5年前的鼓励言犹在耳、时时回响。5年来,金米村人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以木耳为支点,撬动产业振兴,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金米村去年人均增收超2万元的成绩单上,木耳成为帮助村民增收致富的“金耳朵”,成为新时代山乡巨变的生动注脚。
种下小木耳 收获好生活
3月20日清晨,金米村后山的薄雾还未散去,48岁的一组村民陈庆海已踩着露水,走向木耳大棚。给菌棒喷水、检查大棚通风、记录温度变化,这是他多年来雷打不动的习惯。
在木耳大棚里,木耳菌袋整齐排列。“养好”的菌袋经过刺孔、挂袋、浇水等工序,实现产耳。小时候,陈庆海家里也种过木耳。那时村民通过椴木种植木耳,产量低,挣不到钱。“没办法,后来我就去矿上打工。”他回忆,到了冬天,矿渣混杂着雪粒灌进衣领,雪水顺着脊梁滑落,冰冷刺骨。
“金米金米,要金没金,要米没米。”流传百年的民谣道尽了这里昔日的窘境。
2019年,陈庆海回到家乡。听村干部说,村里新建了木耳大棚,政府还出台“借袋还耳”的零成本种植惠农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