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扫一扫:分享至微信 X

平利县老县镇:青山绿水间 阔步幸福路

平利县老县镇:青山绿水间 阔步幸福路

时间: 2025-04-17 08:07 |来源:
ztfd.png ztsx.png ztzc.png

航拍平利县老县镇蒋家坪村凤凰茶山(4月9日摄)。本报通讯员 赵晓罡摄

扫一扫看精彩视频


我的心里话

蒋家坪村党支部书记 寇清新

这几年,通过新建、改造,蒋家坪村茶园面积超过2700亩,“党支部+企业+农户”的模式带动周边200余户农户在茶产业链上增收。村里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群众增收渠道越来越广、精神面貌越来越好。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走茶旅、农旅融合发展之路,提升茶叶品质,做强茶叶品牌,拓宽销售渠道;大力发展民宿集群,打造农业观光园,丰富文旅业态,让绿水青山一步步变成群众致富的金山银山。

(本报记者 董剑南整理)

本报记者 董剑南 齐珂雨

安康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俊 张韩

平利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力

4月的秦巴山区,草木葱茏,峰峦叠翠,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正值春茶采摘季,平利县老县镇蒋家坪村连绵的茶园沿山势起伏,茶香弥漫。茶农指尖轻舞,嫩芽簌簌入篓,游客络绎不绝。凤凰茶山山腰上,“因茶致富、因茶兴业,把茶产业做好”的标语格外醒目。

5年前,也是春意盎然的时节,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老县镇考察,先后走进锦屏社区、锦屏社区工厂、老县镇中心卫生院、老县镇中心小学、蒋家坪村凤凰茶山,亲切慰问易地搬迁群众,详细询问生活、收入、就医、教育、产业等情况。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切关怀和殷殷嘱托,老县镇干部群众壮大特色产业、增进民生福祉、建设美丽家园,向着更加幸福安康的新生活奋斗。

如今的老县镇,茶产业方兴未艾,教育、医疗水平持续提高,搬迁群众生活更加美好。茶园里悠扬婉转的茶歌声、操场上整齐洪亮的口号声、社区里此起彼伏的欢笑声,在绿水青山间回荡。

产业兴 人气旺

“绿叶”变“金叶”

4月1日中午,蒋家坪村党群服务中心前的走廊上排起长队,平利县女娲凤凰茶业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竹秦林正忙着收购刚刚采摘的鲜叶。一旁的游客中心内,绿茶、红茶、绞股蓝等茶品琳琅满目。

“最多的时候一天有150人上山采茶。有些熟练工一天就能挣两三百元。”竹秦林说。

这段时间,茶农刘永兰经常天还没亮就来到茶山。她和姐妹们腰挎茶篓,十指翻飞,娴熟地一捏一提,鲜嫩的茶芽便滑入篓中。

“这几年村里的茶叶打响了名号,乡亲们也跟着受益。不采茶的时候,我们就管护茶园,一年能有1万多元的收入,这在过去可不敢想。”望着茶篓内堆满的嫩芽,刘永兰喜上眉梢。

蒋家坪村种茶制茶历史悠久,但早年间由于管理粗放、技术落后等,当地茶产业发展一度乏力。标准化建设、规模化发展、品牌化打造……一套“组合拳”打出,为蒋家坪村茶产业发展带来了春风。

“我们对老旧茶园进行了升级改造,为茶农传授科学管护技术,应用智能化灌溉、病虫害监测、气象预报等系统,茶叶产量和质量都有了显著提升。”蒋家坪村党支部书记寇清新说,每年最先上市的女娲银峰能卖到2000元一公斤,经常供不应求。村里茶园面积增加至2700亩以上,通过土地流转、鲜叶收购、劳务用工等模式带动200余户村民增收。

去年,蒋家坪村改建了一座占地500平方米的茶叶加工厂,建成绿茶和红茶2条生产线,进一步提升茶叶利用率和加工能力。延长夏秋茶产业链后,该村实现了从“春茶一季”向“四时有收”的转变,茶产业年产值超过600万元。

小小一片茶叶,成就一个产业,富了一方百姓。

“习近平总书记勉励我们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因茶致富、因茶兴业,脱贫奔小康。5年来,乡亲们铆足了干劲,腰包鼓起来了,脸上的笑容也多了。”寇清新说,去年,蒋家坪村集体收入突破53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6万元,片片绿叶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金叶”。

茶山变景区,茶香引客来。2024年,蒋家坪村跻身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茶旅融合的路子越走越宽。

依托千亩观光茶园、千年古茶树等景观,蒋家坪村加快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培育“茶旅+民宿”“茶旅+研学”“茶旅+康养”等多元业态,进行茶园观光、茶叶品鉴、茶事劳作体验的游客纷至沓来。

“漫步在茶园,品一杯春茶,感觉春日时光悠闲又惬意。这里的茶叶口感好,我准备多买一些带回去,送给亲朋好友。”游客赵兴科说。

乘着茶旅融合的东风,不少游子重回大山怀抱,在乡村全面振兴的舞台上大展拳脚。

返乡青年罗永远的农家乐改造提升后,能容纳300人同时就餐,地道的陕南特色菜深受游客青睐。稍有闲暇,他就拍摄云雾缭绕的茶山、忙碌的茶农、青瓦白墙的农舍,通过短视频展现乡村美景和风土人情。

“这就是我的家乡,人勤景美茶更香,欢迎大家常来做客。”罗永远向网友发出邀请。

在外打拼多年的余治东回乡成立了陕西平利凤凰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流转了300余亩土地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带动80余名村民人均年增收5000元。

“村里的人气越来越旺。我打算将稻田打造成田园综合体,再流转几间闲置房屋开办体验式民宿,让更多游客来蒋家坪寻找心中的‘诗和远方’。”余治东信心满满地说。

稳得住 能致富

乐业又安居

春日清晨,秦巴山区薄雾笼罩。锦屏社区居民汪显平早早起床,在自家菜园里忙活起来,绿油油的蔬菜长势喜人。几步之外,一排排白墙黛瓦的楼房整齐排列,楼下是整洁的街道和绿树掩映的小广场。

锦屏社区是老县镇规模最大、搬迁群众最多的安置社区。2016年,汪显平一家从10公里外的万福山村搬到这里时,心里很是忐忑。

“住上楼房是好事,可往后靠什么生活?”慢慢地,这个问题有了答案:他在镇供电所有了一份稳定工作,妻子胡德莲在社区当保洁员,老家还有5亩茶园,家庭年收入超过5万元。

“工作生活两不误,好日子才刚开始。”汪显平说,现在他清晨照料菜园,白天在供电所上班,晚上沿着社区遛弯,平时帮街坊邻居修修家电,生活幸福而充实。

与汪显平家一样,1346户搬迁群众告别了“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深山,在锦屏社区开启了新生活。以毛绒玩具制造、电子元器件加工为主的社区工厂蓬勃兴起,拓宽了群众“家门口”的就业路。

在三秦电子加工厂,车间内一派忙碌景象。厂长孙自立正手把手教新员工绕线圈。“很多人刚来时连机器都不敢碰,现在成了熟练工。有的两口子一起在厂里上班,成了‘双职工’。”孙自立说,工厂和多家企业签订了长期订单,形成了就业岗位增多、产值提升、工人收入提高的良性循环。

生产线上,35岁的女工刘松义正麻利地对一批电子元器件进行质检。“月收入有3000元,下班后就能接在社区上幼儿园的孩子回家,生活安心又舒心。”刘松义说。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锦屏社区考察,对老县镇“山上兴产业,山下建社区,社区办工厂”的发展思路给予肯定,为社区持续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锦屏社区先后引进电子元件、毛绒玩具、手套加工等新社区工厂5家,提供就业岗位300余个,人均月收入超2500元。社区还通过技能培训、设立公益岗位等方式,让搬迁群众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傍晚,锦屏社区广场上热闹了起来。居民们跳舞、下棋、闲聊,各得其乐。

“社区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宽敞的活动场地,还贴心购置了服装和乐器等设备,大伙儿排练起来劲头十足。”锦屏社区文化专干王明亮指着即将竣工的社区大舞台说,“等灯光设备安装好,就能在这儿举办文艺表演,一定会更热闹。”

锦屏社区党支部书记江慧丽介绍,近年来,社区实施“十小工程”:农具共享的“小库房”解决搬迁群众生产难题,技能培训“小课堂”助力就业增收,分配到户的“小菜园”留住乡愁记忆……社区还配套建设了党群活动室、文化驿站、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等设施,定期举办文艺表演、技能竞赛、家风评比等活动,不断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从“安居”到“乐居”,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和服务的热情更高了。

63岁的刘治琴在社区工厂务工之余,获得了一个新身份——社区网格员。

“每天下班后,我都要去负责的楼栋转转。谁家老人需要买药,谁家孩子放学没人接,我都记在心里,帮助他们解决。”刘治琴说,虽然忙点,但能帮助到街坊邻里,她觉得很有意义。

天色渐晚,广场上的音乐声渐渐停下。路灯下,居民们三三两两结伴回家,尽享家人团聚、灯火可亲的幸福。

上好学 有“医”靠

生活更幸福

弓步翻掌遒劲有力,马步砸拳喊声震天。4月1日上午,在老县镇中心小学操场上,200余名学生练起武术操,一招一式有板有眼,朝气与活力扑面而来。

这套名为《梦想起航》的大课间武术操不仅成了老县镇中心小学的一张亮丽名片,还登上了安康市第十七届运动会和陕西省武林功夫大会的舞台。更令老县镇中心小学校长吴锦鹏振奋的是,前不久,学校被命名为全省第二批“武术特色学校”。

“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构建‘普及+特长+特色’以武育人模式,开设武术课、组织武术社团、组建专业队伍参加武术类竞赛,强健孩子们的体魄,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的品格,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吴锦鹏说。

“左掌为文,右拳为武;文上武下,以礼会友,五湖四海皆为朋友。”这是学校专职武术老师王立豪给武术社团学生上的第一课。

两年前,刚满22岁的王立豪接过“接力棒”,担任老县镇中心小学武术社团老师。他将武术礼仪、武德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丰富长拳、南拳、太极拳等内容,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武术教育让孩子们练起来、动起来,身体更加强壮,精气神也更足了。”王立豪说,今年,他将带领学校武术队参加安康市第十八届运动会,以武会友,展示风采。

强身健体的同时,老县镇中心小学还通过红色美育在孩子们心中播撒发现美、创造美的种子。

《春日蒋家坪茶山》《红领巾小农场丰收了》……在老县镇中心小学的走廊里,随处可见孩子们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作品。“这些都是孩子们创作的,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学校国画社团老师王彬说,这几年,20多名学生的国画作品获得了国家级奖项。他们还到北京参加了展览,带着梦想“飞”出了大山。

更好的教育、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望,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深深的牵挂。

走进老县镇中心卫生院,院区干净整洁,临床和功能检查科室一应俱全。近年来,老县镇中心卫生院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加强人才培养,为乡镇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

“加入平利县医共体后,县医院定期派专家来卫生院坐诊,开展技术指导和远程影像诊断。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专家服务,不用来回跑了。”老县镇中心卫生院副院长郑传文说。

病房里,太山庙村4组村民柯善春在接受治疗。说起这几年卫生院的变化,她深有感触:“之前做彩超得到县上或者市里,现在常见病镇上就能治,报销比例还高,省钱又省时间。”

新建1500平方米的住院综合楼,添置彩超、除颤仪等诊疗设备,充实专业技术人员……老县镇中心卫生院变得更加现代、智慧,诊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不变的,是守护群众健康的医者初心。

如今,71岁高龄的老中医余贻德仍坚持每天坐诊,一边为患者治疗,一边指导年轻医生。“只要身体状况允许,我就要继续发挥余热,弘扬中医文化,让中医药服务惠及更多群众。”余贻德坚定地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detail-top-white.png返回顶部
detail-close-white.png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