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日,宝鸡高新区渭水苑社区居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参加活动。 记者 王帅摄
4月6日中午,在宝鸡市金台区西府老街景区,一列载着游客的文明实践号小火车从北门出发后,经戏楼、过书城、穿工坊,最终在挂满许愿牌的幸福里站台停靠。游览过程中,景区里随处可见的移风易俗的标语、店铺经营者礼待游客的画面,让游客感受到一股文明新风。
“节目演得好,倡导崇尚科学、勤俭节约,我们都爱看。”3月21日,凤县举办移风易俗节目展演活动,全县9个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选送的精彩节目轮番上演,现场掌声不断。
从城市的大街小巷到乡村的田间地头,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传播着党的方针政策,吹着文明新风,温暖着千家万户。
宝鸡市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以及公共文化场馆、交通场站、景区景点、医院、市场等志愿服务站点,建成文明实践15分钟服务圈349个,基本形成点面结合、覆盖全市的文明实践网络。
优化文明实践圈
立足地域特色的文明实践,才能持续迸发生机活力。
宝鸡市被誉称“青铜器之乡”,青铜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2023年底,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精品线路集章打卡活动启动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策划开展了多项文化活动,吸引众多群众参与其中。
“鉴古知今 乐学成长”研学活动中,学生通过学习成为志愿讲解员,为游客讲述青铜故事,传播青铜文化;海外华裔青少年参加“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在“宅兹中国”的铭文学习中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已然成为当地文明实践活动开展和青铜文化传承与发扬的实践阵地。
青少年是传承文明的重要生力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院长宁亚莹说:“我们将坚持以文化旅游、研学实践、馆校合作为抓手,用多样化传播手段把青铜器蕴含的中华文明密码展现给更多青少年,让中华文明可感可知。”
宝鸡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宝鸡市通过整合“周礼文化”“先秦文化”“红色文化”“优秀旅游文化”等特色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463个,打造文明实践精品线路26条。
激活品牌价值链
3月19日,在凤翔区城墙遗址公园“文明实践大舞台 有才你就来”活动现场,文明实践宣讲师为现场群众传达全国两会精神。
此次微宣讲打破传统会场的限制,宣讲师以舞台为讲台、以广场为教室,在轻松的“拉家常”式交流中为群众送去精心准备的“政策大礼包”,通过对医保报销、养老补贴、种粮奖补等群众关切的政策进行图解,帮助群众更加直观地了解国家政策。
“去年,我家领到不少种粮补贴。”罗钵寺村村民邵小杰说。
新思想宣讲、好人事迹分享、技艺传授、文化惠民活动、普法宣传、义剪义诊、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各具特色、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让群众的生活变得缤纷多彩。
宝鸡市积极创新文明实践服务项目,不断丰富文明实践的内涵和载体,先后打造了“千人千语微宣讲”“桥之音·梦飞扬”“关山新声”等160余个特色品牌,33个实践阵地、创新案例、公益广告等入选陕西省文明实践“十百千万”优秀创评项目。
截至目前,宝鸡市累计组织10万余人次志愿者参与文明实践活动,惠及群众近百万人次。
服务群众“零距离”
在金台区西建社区南新村,72岁的失独老人李淑英独自生活。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经常组织志愿者到她家看望,帮她打扫卫生、晾晒被子,为她送去米、油、鸡蛋等生活必需品。老人常说:“这么多年,我有什么事就找你们,你们从来不嫌麻烦。虽然我在这里没有亲人,但社区就是我的家,你们就是我的亲人。”
渭滨区马营镇公路沿线的多个村子涉及城中村改造。以往,村民在搬迁后就张罗着办席、待客,人情攀比现象严重。
了解这一情况后,移风易俗宣讲小分队主动在该区域开展巡回宣讲,33户村民先后取消了酒席宴请。东星社区的安豆娃逢人就说:“喜事新办就是好,减轻了人情负担,不仅节省了票子,还不丢面子。”
渭滨区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阵地作用,持续开展“渭”您服务、“五心”促“五最”便民活动,使上万人次受益;凤县大力推行“菜单化”服务,涵盖医疗卫生、科技培训等64个项目,聚焦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精准对接,推动服务群众全覆盖、为民解忧“零距离”……
群众关注什么,文明实践就聚焦什么;群众期盼什么,文明实践就推进什么。
宝鸡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以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为导向,把提升民生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展一系列接地气、有温度的文明实践活动,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记者 王帅 通讯员 丁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