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扫一扫:分享至微信 X

白河县:乡村“都管”转型记

白河县:乡村“都管”转型记

时间: 2025-08-25 16:13 |来源:
ztfd.png ztsx.png ztzc.png

近日,白河县西营镇天逸社区举办移风易俗集中示范活动,引导居民自觉抵制大操大办、攀比浪费之风(资料照片)。 受访单位供图

本报记者 董剑南 通讯员 王芬

“不办升学宴,不攀比讲排场,不收礼,把应酬的时间拿来多和孩子聊聊未来规划……”8月18日,在白河县茅坪镇红征村党员会议室,村党支部副书记侯祖权给村民宣讲深化新民风建设、推进移风易俗工作。

侯祖权还有一个身份——红征村婚丧事宜的“都管”。村里谁家有红白事都爱找他张罗。今年升学季,侯祖权又忙活起来。不过,这次他要忙的不是张罗酒席,而是给乡亲们宣讲“不整无事酒,少背人情债”的新风尚。

连日来,在白河县11个镇122个村(社区),各村党支部牵头组建的“都管”新风劝导队举办形式多样的集体升学礼。这样的升学礼,既有满满的仪式感,又少了传统“升学宴”“谢师宴”带来的攀比和浪费。

“这样的形式很好,孩子有获得感,我们也省去了大热天请客、办酒席的忙碌,还避免了铺张浪费。”红征村村民聂彦兰说。

“都管”是白河县群众对统管婚丧嫁娶办酒席事务人员的统称,一般由德高望重、群众信任的乡贤担任。过去,“都管”的“事业”一度非常红火。

“以前,村里办红白事都要比排场、拼面子,随礼金额和桌餐标准越来越高。一场事办下来,主家欠债,大家伙人情债沉重,不送吧又怕别人说闲话。”说起以前的送礼风,茅坪镇枣树社区党支部书记杨登宝直摇头。

农村“都管”人头熟、威望高,能否从他们入手,有效破解红白事大操大办的难题?

顺着这一思路,白河县在各村组建“都管”新风劝导队,从“事前引导、事中帮办”上找突破、做文章,推动形成“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的文明新风尚。

“我们将村里5名‘都管’吸纳到红白理事会队伍中,成立‘小红枣’文明新风劝导队,引导村民按《村规民约》规定的标准操办婚丧事宜,并同主家讲明大操大办的弊端和勤俭节约的好处。效果很好,人情支出少了,邻里关系更融洽了。”杨登宝说,“小红枣”文明新风劝导队自去年成立以来,已成功劝导简办新办红白事50余起。

前不久,在西营镇召开的第三季度“都管”茶谈会后,土泉村“都管”队队长周正友敲开了准大学生张桢锋家的门。

“今天开‘都管’会,专门说了这事儿。你看,镇上明确说了,升学宴属于‘无事酒’,办起来既费钱又给邻里添负担。折腾一圈,钱没省下,人还累得够呛。”看着周正友坚定的眼神,张桢锋的父亲张付平挨个给亲戚朋友打电话通知取消升学宴。

“我给您算一笔账。您过60岁生日,按原来的计划把亲戚朋友都喊来,光是包席、酒水就得不少钱。要不,咱把村里过生日的老人集中在一起,给你们一起过个生日,既热闹还体面。”在卡子镇凤凰村,“都管”陈世春苦口婆心地劝说村民饶浩祥。

最终,饶浩祥和凤凰村18名60岁以上的老人一起过了一个热闹暖心的集体生日。“我第一次和这么多人一起过生日,看着节目,吃着蛋糕,还收下了大家满满的祝福。这个60岁生日过得简朴又温馨。”饶浩祥高兴地说。

聚焦群众反映的铺张浪费、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问题,白河县将农村“都管”吸收进红白理事会,通过“都管”事前上门宣传引导、事中主动帮办服务,增强群众对移风易俗的认同感,将村规民约的“硬约束”变成群众自觉遵守的“软尺子”。

在白河,像周正友和陈世春这样既“管得住事”又“管得好事”的“都管”有227人。他们组成“都管”新风劝导队,活跃在田间地头、村头巷尾,把移风易俗知识讲到了群众心坎上。如今,村里大操大办的少了,铺张浪费的少了,崇实尚俭的新风正气不断充盈。

“我们将进一步发挥好‘一约四会’和‘都管’新风劝导队作用,持续抓实落细‘除人情陋习 树文明新风’四大行动,引导群众破除陈规陋习,倡导人情新风,不断提升群众的文明指数和幸福指数。”白河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detail-top-white.png返回顶部
detail-close-white.png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