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苏欣雨 通讯员 王欣
冬日的榆林市榆阳区,牧场兴旺,现代化养殖场机器轰鸣,屠宰车间里鲜品整装待发。
榆阳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全产业链发展为方向,推动肉羊、肉牛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转型,通过良种培育、机械养殖、精深加工、品牌打造等举措,实现畜牧业提质增效,助推乡村振兴。
羊产业:改良品种 提升效益
11月2日,在陕北白绒山羊育种有限公司基地,技术人员忙着开展良种选育工作。
“这里是优质种羊的‘摇篮’,也是全区羊产业良种繁育的核心基地。”公司负责人米耀云介绍,基地采用全混合日粮饲喂技术,实现养殖全程机械化,不仅大幅提升饲养效率,还明显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基地通过对陕北白绒山羊和优质肉绵羊开展系统选育,每年为全区养殖户提供大量的优质种羊,帮助他们改良品种、提升效益。
为丰富品种结构,榆阳区还积极引进湖羊等新品种,推动羊产业多元化发展。
在金鸡滩15万只湖羊养殖基地,一排排现代化羊舍整齐排列,繁育场、育肥场、有机肥加工厂、饲草料加工厂、青贮区等功能区一应俱全,全自动化的供料、清粪、换风设备有序运转,为湖羊健康生长创造了优良环境。
该基地推行“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与20多户养殖户签订保底合作协议,并带动周边80个村、5000多户农户参与养殖及饲草料种植,形成了产业壮大与农户增收的双赢格局。
目前,榆阳区羊子饲养量达230万只,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成为主要养殖方式。全区建成10万吨饲草加工厂和15万吨饲料加工厂各1个,万只以上养殖基地3个,千只以上规模场19个,陕北白绒山羊标准化示范场100个,形成了完善的养殖基础设施体系。
“我们将在草畜平衡的前提下,聚焦个体生产质量和效益提升,加大种源选育力度,让全区羊子良种率再上台阶。”榆阳区畜牧兽医局副局长李锦旗说。
牛产业:科技养牛 链式发展
从传统养殖到现代产业链,榆阳区的牛产业同样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近年来,该区牛产业以“科技赋能、全链开发”为特点,饲养量从过去的3万多头增长到目前的13万头。
在陕西金禾来牧业有限公司养殖基地,2400头肉牛分栏科学饲养。基地建成国内首家集肉牛胚胎与冻精加工于一体的实验室,具备卵母细胞采集、体外受精、胚胎培养等关键技术。
“我们构建了活体采卵—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新技术体系,每次可获得3枚至5枚A级胚胎,移植成功率在50%以上。”11月3日,公司负责人朱小艳介绍,截至目前,公司已为各类经营主体实施母牛人工授精1000头次,助力区域肉牛遗传品质提升。
与此同时,奶牛产业实现快速转型。榆林丰厚源乳业有限公司的智能化车间,已实现从智能饲喂、自动挤奶到无菌加工、科学仓储的全流程机械化运转,既提升了效率,又保障了牛奶品质。公司负责人张平向介绍,目前,公司存栏1000多头奶牛,日产鲜奶7吨至8吨,通过订单模式供应城区200多个销售点。
深加工:循环发展 实现共赢
深加工是榆阳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该区构建起从前端标准化养殖到后端精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不仅推动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更推动产业向多元化、高端化发展。
在陕西上河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的现代化屠宰加工车间,智能化生产线高效运转。活畜经过严格检疫后,进入全自动屠宰流水线,随后进行精细分割和72小时低温排酸,每一个环节都紧扣安全标准。
公司销售总监王明介绍,为了满足多元消费需求,公司还开发了冷却肉、分割小包装产品、即食产品等多品类深加工产品,让榆阳区的优质牛羊肉摆上更多消费者的餐桌。
产业链的延伸,还体现在对副产品的高效利用上。其中,在羊毛羊绒加工领域,依托榆阳轻纺产业园,陕西驼城绒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基地构建“原绒加工—成品制作”完整产业链,将原绒转化为围巾、针织衫等高端产品,附加值提升3倍至5倍。
这种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不仅提升了产品价值,更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从养殖场到加工厂,从物流配送到销售服务,整个产业链带动上万名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真正实现了“建一个工厂、带一片产业、富一方百姓”。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产业链建设,重点发展功能性肉制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同时加强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推动榆阳畜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李锦旗说。
(原标题:奏响塞上新牧曲——榆阳区全链条推进畜牧业提档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