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琚鹏飞
在长武县,一条条农村公路像丝带般,串起一个个村庄、一片片果园、一处处景点。
11月5日,在长武县彭长公路鸦儿沟大桥项目建设现场,工人正操纵塔吊进行桥墩预制箱梁架设。
这座总投资1.18亿元的公路大桥,将于明年年底建成通车。项目建成后将打通长武南北通道,方便长武北部塬区彭公镇、相公镇融入县城“10分钟经济圈”,惠及34个行政村、5万名群众,提升区域交通能力和经济承载力。
“翻山过沟绕路是长武北部塬区群众的出行常态,群众从镇上到县城,得半小时左右。通车后,群众从镇上到县城的时间将缩短至10分钟内,甘肃宁县等地也将纳入陕西交通网。”项目经理蒋宏涛说,这座桥,改变的不光是距离,更是群众的生活。
“我们都盼着大桥能早日通车,以后去县城就方便了。”彭公镇孝村村民李亚斌说。
近年来,长武县以“畅、洁、绿、美、安”为目标,聚焦“建管养运”全链条发力,推动交通路网全面升级。截至目前,长武县镇(街道)实现三级以上公路全通、行政村及30户以上自然村铺上了硬化路、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水平达5A级,荣获第三批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创建县、全省客货邮融合发展样板县、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等称号。
路建得好,更要管得好、养得好。在长武县智慧交通管理运输平台指挥中心,数字化大屏上实时显示着公路技术状态、养护里程等信息。
“我们运用新技术,将公路管理、养护管理、客运管理、客货邮管理进行整合,已实现交通运输‘云上监管’。”长武县道路运输事业发展中心主任杨元平说,此外,长武推行“路长制”管理模式,县镇村三级142名路长各司其职,让“村村有路长”“路路有人管”。
在公路的养护上,爱路护路被写进了村规民约,村民是受益者也是参与者。公路养护不再是政府包办,成了全民共治的事。
路的价值,最终要体现在“运”和“用”上。依托农村路网,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让快递坐上了公交。
11月10日,在长武县汽车客运服务中心,司机张玉平启动车辆前往齐家河站。每天往返县乡之间,张玉平的车上除了乘客,还装着约200件快递。
“客货邮服务既方便了群众,又节约了快递运输成本,一举两得。”长武县汽车客运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李九如介绍,“目前,我们有75辆客运公交参与客货邮运输,14条线路覆盖全县8个乡镇、133个网点,每天能代运快递3.7万余件。‘快递进村难、村货出村难’问题,被有效破解。”
这些农村公路还串起了长武的旅游资源。长武整合历史、红色、民俗、生态资源,推出4条精品旅游线路。如今,亭北村革命活动旧址、十里铺村田园综合体等地都成了网红打卡地。
路不仅让物资流动,也让文化流动,让美德传承。11月5日,在孝村,大巴车停靠在宽阔的村道旁,研学结束的孩子分享着孝文化主题研学感受。
长武县恒大小学三年级学生鱼笑溪说:“以前,我觉得给爷爷奶奶送礼物就是孝顺。以后,我会给他们说说学校的事、认真听他们的每一句叮嘱。这些小事也是孝顺。”
“2016年以前,村里的路不好,收苹果的客商得把车停在村口。”孝村党支部书记曹小龙介绍,2016年以后,村里修了硬化路,变化随之而来。村道旁种上了花草、修建了文化墙,村里还建起了牛场、藏香猪场和果库,并发展起孝文化研学和农耕体验等业态。
“现在,客商的货车能直接开到果园,研学大巴能直达村中心,这都是路带来的变化。”曹小龙说,在长武,这样因路而变的故事还有很多。
一条条农村公路串起园区、城区、景区,让乡村旅游火起来、产业集群壮起来;农村公路直通田间地头,让长武苹果、麒麟西瓜等特色农产品“走出去”,让农资、农技等服务“走进来”;客货邮三级物流网络让“人享其行、物优其流”……如今,在这片陕甘交界的土地上,长武正用路通百业兴的生动实践,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幸福答卷。
“下一步,我们重点要在公路管理和养护上做文章,继续打好融合牌,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力量。”长武县交通运输局局长李永说。
(原标题:道路焕新促振兴——长武县聚焦“建管养运”,推动交通路网全面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