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扫一扫:分享至微信 X

甘泉:蓟马综合防控技术

甘泉:蓟马综合防控技术

时间: 2025-05-14 10:20 |来源:
ztfd.png ztsx.png ztzc.png

蓟马具有趋嫩性、对蓝色敏感、个体微小、隐蔽性强、繁殖速度快等特点。成虫和若虫以锉吸式口器取食植物的叶片、花、果实等部位,导致叶片卷曲、褪色,花朵畸形,果实表面出现斑点、疤痕,影响蔬菜产量和品质。蓟马还能传播多种病毒病,是农作物主要害虫之一,防控难度较大,只有防小治早,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一、农业防治

1、清洁田园:前茬蔬菜作物收获后及时清除杂草、病虫残体、落叶和杂草等,破坏蓟马的产卵场所。有条件的可通过高温闷棚、棚室土壤消毒等措施,降低虫源基数。

2、合理轮作倒茬:避免连作同科作物,实行合理轮作倒茬,降低蓟马基数。

3、选用抗虫品种:在生产中,优先选择对蓟马具有抗性或耐受性的作物品种。如一些叶片厚、茸毛多的蔬菜品种,对蓟马的取食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4、科学施肥浇水:增施有机肥和生物菌肥,合理搭配氮、磷、钾等肥料,避免偏施氮肥。过量的氮肥会使作物生长嫩绿,吸引蓟马取食。合理浇水,保持田间适宜的湿度,避免干旱,降低蓟马的繁殖率,减轻危害。

二、物理防治

1、色板诱捕和性诱捕:利用蓟马的趋蓝性,悬挂蓝色粘虫板,高度与蔬菜作物生长点平齐,每亩悬挂30 - 40块。应用涂有性信息素蓝板或在蓝板中间位置放置蓟马专用诱芯,诱杀蓟马成虫,减少虫源量,减轻危害。

2、灯光诱捕:利用蓟马的趋光性,在田间安装频振式杀虫灯。杀虫灯的波长和频率能够吸引蓟马成虫,通过高压电网将其杀死。每亩安装1 - 2盏,悬挂高度距离地面1.5 - 2米,在蓟马成虫羽化高峰期开启,可有效诱杀成虫,减少设施内虫源。

3、悬挂防虫网和覆盖地膜:选用孔径适宜的防虫网(如60 - 80目),将温室、大棚的通风口、门口等部位严密覆盖,既能阻止蓟马进入棚内,切断其传播途径,又能起到一定的遮荫、降温、保湿作用,避免高温干旱环境,降低蓟马等害虫基数,减轻危害。覆盖地膜抑制蓟马入土化蛹。

4、悬挂迷向丝:充分利用迷向丝释放的化学物质,干扰蓟马的交配行为,使其无法正常找到雌虫进行交配,从而降低繁殖率,减轻危害。据相关专家研究结果显示,每亩悬挂迷向丝40-60个。迷向丝持效期5-6个月,蔬菜生长期内可减少蓟马危害。

三、生物防治

1、天敌昆虫:蓟马的天敌种类丰富,主要包括捕食螨(如胡瓜钝绥螨、巴氏新小绥螨)、小花蝽、草蛉、捕食性蓟马等。释放天敌昆虫时,要注意选择适宜的释放时间和方法。例如,在蓟马发生初期,按照一定的比例释放捕食螨,每亩释放量为1 - 2万头,将装有捕食螨的纸袋悬挂在植株中上部,让其自行扩散捕食蓟马。要注意保护和营造有利于天敌生存和繁殖的生态环境,如种植开花植物,为天敌提供花粉、花蜜等食物来源,释放期间,严禁使用化学杀虫剂。

2、微生物农药:常用的防治蓟马的微生物农药有白僵菌、绿僵菌、苏云金芽孢杆菌等。这些微生物通过寄生或产生毒素等方式杀死蓟马。例如,白僵菌可寄生蓟马的各个虫态,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温度20 - 28℃,相对湿度80%以上),孢子萌发产生菌丝,侵入蓟马体内,导致其死亡。使用微生物农药时,要注意选择晴天的傍晚或阴天施药,避免阳光直射影响药效,按照推荐剂量和方法进行喷雾或灌根处理。

3、昆虫病原线虫:昆虫病原线虫是一种寄生性线虫,能够主动寻找并侵入蓟马体内,释放共生细菌,使蓟马感染致死。研究表明,斯氏线虫和异小杆线虫对蓟马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将昆虫病原线虫与水混合后,通过喷雾或灌根的方式施用到田间,线虫会主动寻找蓟马幼虫和蛹进行寄生。

四、生态调控

1、种植诱集植物:在设施内种植一些对蓟马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植物作为诱集作物,如胡萝卜、芹菜等。蓟马会优先取食诱集植物,然后集中对诱集植物进行处理,减少对主栽作物的危害。

2、间作套种与混种:采用黄瓜与玉米间作和蔬菜与豆科植物间作的方式,可起到驱避作用。豆科植物生长过程中分泌的一些物质对蓟马具有驱避作用。不同作物的混种可以增加设施内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干扰蓟马的寄主识别和取食行为。

3、改善设施生态环境:通过种植绿肥作物、覆盖秸秆等方式,增加设施内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良好的土壤环境有利于作物根系生长,增强作物的抗虫能力。合理灌溉排水可以调节设施内土壤湿度,避免湿度过高或过低,人为破坏蓟马的生存和繁殖,减轻蓟马危害。

五、合理安全科学使用化学农药

1、精准用药:根据蓟马的发生规律和虫情监测结果,选择在蓟马的关键防治适期用药。在蓟马若虫盛发期,蓟马抗药性相对较弱,防治效果较好。根据蓟马在土壤中化蛹的特性,喷药时要对蔬菜作物生长的土壤缝隙等处进行喷药防治,以提高防治效果。准确掌握农药的使用剂量、浓度,避免随意加大药量,造成药害。

2、轮换用药与合理混配:为延缓蓟马产生抗药性,选择作用机制不同的农药进行轮换使用。交替使用新烟碱类农药(如噻虫嗪)和多杀霉素类农药。合理混配农药可以扩大防治谱,提高防治效果,但要注意农药之间的相容性,避免发生化学反应降低药效或产生药害,根据蓟马成虫昼伏夜出习性,建议在早上或下午5点后用药,提高防治效果。

3、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优先选用生物源农药(如苦参碱、印楝素等)和新型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如乙基多杀菌素等)。这些农药对农业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较小,符合绿色防控的要求。在使用农药时,要严格遵守农药安全使用间隔期,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detail-top-white.png返回顶部
detail-close-white.png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