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间调查指导
近期,陕北地区处于高温少雨气候,同时进入农作物病虫害高危时期,我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分别到木瓜、孤山、黄甫等地对全县种植大户进行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培训及深入田间技术指导。培训围绕当地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特点、发生原因、防治措施及安全科学使用农药等进行专业讲解问答。同时在玉米、谷子、西瓜等田地对当前发生的病虫害种类、危害特征及新出现或新发生的病虫害与农民进行仔细识别与鉴定。
一、病虫害的发生特点
1.种类多样性:农作物病虫害在农田中存在着多种种类,不同的病虫害具有不同的寄主范围和危害能力,病虫害的多样性会给农作物生长带来直接或间接危害,导致农作物生产力降低,严重时会引发病虫害爆发,给农民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2.迁飞性与流行性:迁飞性害虫会成群且有规律地从一个发生地长距离转移到另一个发生地,它们具有繁殖能力强、迁飞扩散快、传播广,危害严重等特点,如草地贪夜蛾、草地螟、棉铃虫和番茄潜叶蛾等。在一定区域内,由于环境条件适宜,病原体大量繁殖并迅速传播,导致大量作物受侵染,如玉米大斑病、马铃薯晚疫病等。
3.周期波动与新发病害:病虫害的分布随季节变化而周期性变化,春季气温回升,病虫害开始活跃,夏季高温多雨,有利于病虫害的繁殖和传播,秋季气温降低,数量减少,冬季低温进入冬眠状态。近年来,由于新品种引进、种植结构改变、气候变化、外来物种侵入等因素,一些新出现的病虫种群在本地发生。
二、病虫害发生原因
1.气候因素。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显著,气温升高、降雨变化等因素都可能导致病虫害的爆发,如高温高湿环境有利于一些病菌的繁殖和传播,而干旱则会导致作物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害。
2.土壤因素。土壤中会潜伏着各种病原菌和多种有害生物,当条件适当时,这些病原菌和有害生物就会活动繁殖,对作物造成危害。如根腐病、枯萎病、蚜虫、蛴螬等。
3.种子因素。种子在收获、储存、运输过程中可能会携带有害生物,因此,选用健康、无病虫害的种子是预防病虫害的主要措施。
4.作业因素。不合理的施肥、灌溉等农业管理措施可能破环土壤生态平衡,有利于病虫害的滋生;农药使用不当则可导致病虫害产生抗药性,加剧其危害程度。
三、防治措施
1.监测预警。通过虫情测报灯、高空测报灯、性诱剂等监测设备捕捉各种害虫,记录害虫数量、种类、和诱捕时间等数据,还可监测虫害的迁飞动态,以便及时了解发现虫害,制定防治计划方案,
2.耕作管理。冬季深耕培土,破坏害虫越冬环境,合理密植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通过轮作减少土壤病虫源积累,阻断害虫食物链。
3.选择抗病品种。选择优质、高产、抗逆性品种。
4.安全科学使用农药。强化认识,慎重购买农药,控制施药浓度和次数,严格按照说明或作物病虫害发生程度用药,一般施药次数为2-3次,并交替使用,同时注意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保证产品中农药残留量低于最大允许残留量,在采收前不可喷施任何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