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兴平市农技中心陆续接到群众反映,称夏玉米不明原因出现生长不良,茎秆变粗,根茎部有腐烂,发展很快。技术人员立即深入田间调查,目前玉米普遍处于6-7片展开叶,部分玉米出现植株矮化,节间缩短,茎秆宽扁,有的从根茎部产生2-3个分蘖,拔出植株可见茎基部叶鞘和茎秆出现褐色软腐,个别病组织有粘液流出,并散发腥臭味。技术人员经过商讨和以往的实践经验判定为玉米茎基腐病和细菌性茎基腐病混合发生。发病田块病株率10%左右,发病程度总体为轻度。
一、发生原因:玉米茎基腐病的发生原因主要包括病原菌感染、气候条件、栽培管理、虫害影响及除草剂药害等多因素综合作用。①病原菌感染:玉米茎基腐病主要由镰刀菌、腐霉菌和细菌三类病原体引发,其中真菌型与细菌型最为常见。镰刀菌和腐霉菌属于土传病害,通过根系侵入植株,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快速繁殖;细菌型则通过伤口或气孔侵入,腐烂部位常伴有恶臭。②气候条件:高温高湿是病害暴发的核心环境因素。平均温度达30℃时开始发病,34℃时病害扩散加速;相对湿度超过70%后,病原菌活性显著增强。强对流天气频繁,利于该病发生。③栽培管理因素:秸秆还田利于病原菌积累,发病率显著提高。
二、防控措施:
1、农业防治:深翻土壤、轮作倒茬,选抗病品种等。
2、物理防治:玉米生长期发现田间病株及时拔除,带出田外沤肥或集中烧毁。收获后清理病残体减少田间菌源。
3、化学防治:以细菌性茎基腐病为主田块,发病后马上喷施98%恶霉灵2000倍液,或20%叶枯唑亩用120克,或1%中生霉素800倍液;以真菌性为主田块,选用丙硫菌唑·戊唑醇、丙环唑等;两种病害混合发生,首选氯溴氢异尿酸或者两类药剂混配使用。喷药时尽量喷淋茎基部,提高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