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2日、29日,临渭区官道镇、故市镇陕西省玉米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区开展了植保无人机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害虫技术示范两次放蜂作业,作业面积4090亩次。赤眼蜂产品标准:松毛虫赤眼蜂,每个蜂球≥0.2万头活蜂,寄生率≥90%,羽化率≥75%,绿卵率3%以下,平均单卵蜂数≥80头;植保无人机机型:大疆T60、T70;抛投量:5个/亩;飞行高度:5米;飞行速度:8米/秒;抛投频次:1.77秒/个;作业幅宽:10米。自2023年以来,临渭区全面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开展绿色防控农药减量技术研究,连续3年开展植保无人机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穗期害虫相关技术研究,累计示范面积5000余亩,释放赤眼蜂面积约10000亩次。
通过2024年调查统计,临渭区为害玉米雌穗的害虫中数量最多的是亚洲玉米螟,其次是棉铃虫,玉米穗期田间幼虫调查,亚洲玉米螟数量是棉铃虫数量的2倍左右,粘虫、桃蛀螟和草地贪夜蛾等其他害虫数量较少,防控玉米螟的赤眼蜂种类主要有松毛虫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螟黄赤眼蜂,其中松毛虫赤眼蜂的寄主种类较多,在玉米田的寄主主要有亚洲玉米螟、棉铃虫、桃蛀螟等,2023年临渭区赤眼蜂种类筛选试验结果为松毛虫赤眼蜂防效最好,因此临渭区近两年示范推广无人机释放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穗期害虫。
赤眼蜂防治玉米穗期害虫的主要作用机制是寄生。当赤眼蜂成虫找到害虫卵后,会将自己的卵产在害虫卵内。赤眼蜂的卵在害虫卵内孵化,幼虫以害虫卵内的营养物质为食,抑制害虫卵的正常发育,使其无法孵化出幼虫,从而达到控制害虫种群数量的目的。这种“以卵治卵”的生物防治方式,从源头上阻断了害虫的繁殖和危害。为确保“蜂卵相遇”,让赤眼蜂完成“以虫治虫”的绿色使命,6月26日,临渭区植保站设置玉米害虫性诱监测点3个,安装诱捕器44套,开始对玉米螟、棉铃虫、草地贪夜蛾、粘虫等害虫进行每周定期监测,根据虫情监测结果结合天气情况最终确定第一次放蜂时间。
赤眼蜂作为一种寄生性天敌昆虫,对玉米穗期害虫具有显著的控制作用。利用赤眼蜂进行生物防治,具有安全、无毒、无污染等优点,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做好虫情监测和防效调查,为害虫防控提供数据支撑,用绿色科技护航玉米丰产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