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鄠邑:2024年小麦中后期病虫发生趋势及管理意见

鄠邑:2024年小麦中后期病虫发生趋势及管理意见

时间: 2024-04-23 10:36 |来源:
ztfd.png ztsx.png ztzc.png

2024年我春季小麦面积24.29万亩,主栽品种有伟隆169、西农511、西农3517、郑麦136、中麦38、中麦26等。2023年秋冬季小麦总体播种质量好、出苗好,但播期整体推迟,冬前全小麦苗情整体形势略差于上年。立春以来,我降水较常年同期略偏多,田间墒情总体良好

当前,小麦已进入抽穗扬花期,田间管理也进入了关键时期,据植保部门近期调查,受气温回升、田间墒情良好的有利条件影响,我小麦条锈病呈零星点状发生,但气温波动大导致麦田蚜虫、红蜘蛛虫口增长缓慢。根据调查结果,结合作物长势、气象预报及历年资料综合分析,预计我小麦中后期病虫总体呈中偏轻发生,小麦赤霉病中度发生。当前各病虫害发生动态及中后期发生趋势如下:

一、条锈病

发生情况:小麦条锈病当前呈零星点状发生,发生面积350亩,415日在甘河街道北板村和西滩村始见比去年始见期(331日)推迟15在北板村村北1块田,发现1个发病中心,大概一个平方米,中心内有40个病叶,严重度5-30%,平均病指病指4.1%,另有一个单片病叶,病叶严重度5%。在西滩村村南1田,发现一个发病中心,大概0.09平方米,中心内有4个病叶,严重度5-45%,平均病指0.7%据省气象台预报,我4月中下旬至5月初有4次降水过程,对条锈病中后期的再侵染和扩展流行有利;5月份降水50~65mm,较常年略偏少,对小麦条锈病后期扩展较不利。预计全小麦条锈病偏轻发生,发生面积5万亩。发生盛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防治适期4月中下旬。

为害症状:小麦条锈病菌以感染小麦叶片为主,叶鞘、穗、芒均可受害,受侵染后,初期在麦叶的表面出现褪绿斑点,之后长出黄色的粉疱,这种粉疱叫夏孢子堆,苗期染病,幼苗叶片上产生同心圆状鲜黄色病斑。成株期因受叶脉限制,病叶上形成虚线条状隆起锈斑,如缝纫机轧过的针脚

发生规律:小麦条锈病菌是典型的远程气传病害。夏孢子落在寄主叶片上,在适宜的温度(14-17℃)和有水膜的条件下侵染小麦。病菌在麦叶组织内生长10-15后,便在叶面上产生夏孢子堆。每个夏孢子堆可持续产生夏孢子若干天,夏孢子繁殖很快。夏孢子可随风传播,风的方向和强度决定了夏孢子传播的方向和距离。夏孢子可通过强大气流带到1599-4300的高空,吹送到几百千米至2400km以外的地方而不失活性进行侵染。

防治方法:小麦锈病的防治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选用抗病品种与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绿色防控理念,严把春季应急防治。综合运用发现一点、防治一片,点片防治与普治相结合,群防群治与统防统治相结合等多项措施,把为害损失压低到最低限度。当田间病叶率达1%时,开始喷药。可选用戊唑醇悬浮剂或丙环唑乳油或苯醚甲环唑乳油,间隔7-10天进行叶面均匀喷雾,连续用药2-3次。也可用腈菌唑乳油或烯唑醇可湿性粉剂,兑水喷雾防治。

二、白粉病

发生情况:小麦白粉病轻发生,当前田间湿度良好、气温回升,十分有利于白粉病扩展蔓延。据省气象台预报,我4月中下旬降水偏多,对白粉病的大面积扩展流行有利。5月份降水较常年略偏少,对其后期扩展较不利。预计小麦白粉病偏轻发生,发生面积2万亩,沿山、川道、下湿地等及灌区易感品种麦田发生较重,发生盛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防治适期4月下旬至5月初。

为害症状: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能危害叶梢、茎秆和穗部。病菌先在植株下部叶片或叶鞘侵染,形成近椭圆形或梭形病斑,表面覆有一层灰色粉状霉层,后期霉层变为灰白色,病斑上散生针头大小的黑色小颗粒,即病原菌的闭囊壳。

发生条件:冬、春两季,特别是3月份气温偏高、降水量适中,有利于病害发生流行。较高湿度有利于病害侵染危害流行。春季发病期间,如阴雨天多、寡照,有利于病害流行。

防治方法:当田间病叶率达10%时应立即喷药防治,使用丙环唑乳油,或戊唑醇悬浮剂,或苯醚甲环唑乳油,间隔7-10天进行叶面均匀喷雾,连续用药2-3次。

三、赤霉病

发生情况:我区是小麦赤霉病的常发区,田间菌源充足。我区4月份降水总体偏少1成,较不利于赤霉病子囊壳的成熟,但4月中下旬雨日雨量偏多,有34次明显的降水过程,与大面积小麦扬花期吻合度高。加之灌区田间群体密度大,郁蔽程度高,土壤湿润,利于孢子萌发侵染,适宜赤霉病的流行危害,430-52日小-中雨,56-9日小-中雨,对小麦赤霉病的再浸染比较有利。预计小麦赤霉病中度发生,发生面积15万亩,发生盛期在5月中旬,防治适期在小麦齐穗期。

为害症状:小麦赤霉病又称麦穗枯、红麦头。小麦齐穗至扬花期是赤霉病的易感期,穗部和穗颈部均可发病,在病部出现红褐色的病斑,其上附着稀薄的粉红色霉层,后期形成“枯白穗”。该病发生后一般可减产10%-20%,严重时可达80%-90%,甚至颗粒无收。

发生条件:春季气温7℃以上,土壤含水量大于50%形成子囊壳,气温高于12℃形成子囊孢子。在降雨或空气潮湿的情况下,子囊孢子成熟并散落在花药上,经花丝侵染小穗发病。迟熟、颖壳较厚、不耐肥品种发病较重;田间病残体菌量大发病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黏重,偏施氮肥、密度大,田间郁闭发病重。在小麦抽穗扬花期时若遇连阴雨天气,对其流行蔓延极为有利。

防控原则:预防为主、主动出击、见花打药。

防控时间:最佳施药时间把握在齐穗扬花初期,小麦齐穗扬花期遇阴雨天气,要抢在雨前或雨停间隙施药,施药后36小时内遇雨应及时补治,确保防效。对扬花期遇雨或遇结露、多雾天气的高感品种田,需在药后57天开展第二次防治。

防控药剂:优先选择氰烯菌酯、戊唑醇、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丙环唑等复配制剂或单剂,并注意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品种。

四、蚜虫

发生情况:小麦蚜虫当前轻发生,全区发生面积21万亩,平均百株蚜量32.21头,最高百株蚜量85(玉蝉街道新义村)。据省气象台预报,我区4~5月气温分别偏高1.2℃、0.5℃,降水总体偏少,有利于中后期蚜虫的发育繁殖,但4月下旬的较大降雨过程对虫口扩增不利。预计全区小麦穗蚜偏重发生,发生面积20万亩,发生盛期在5月上旬。防治适期4月末至5月上旬。

识别特征:以成虫和若虫在小麦叶片、茎部和穗上刺吸汁液,并排泄蜜露,影响光合作用。被害处呈浅黄色斑点,严重时叶片发黄,甚至整株枯死。繁殖速度快,虫口上升迅速,对小麦千粒重影响较大,一般穗蚜重于苗蚜。

发生条件:早播麦田,蚜虫迁入早,繁殖快,为害重。中温低湿有利于蚜虫的大发生,尤以前期多雨气温低,后期一旦气温升高,常会造成小麦蚜虫的大暴发。

防治方法:当田间平均百株虫量达500头以上时开始喷药。可选用吡虫咻可溶性液剂或吡蚜酮可湿性粉剂或啶虫眯可溶性液剂喷雾防治。防治时用足水量,均匀喷雾,关键把握住苗期、孕抽穗期提早进行防治,严重时适当加大用药量。苗期用药侧重植株基部、叶背和叶鞘;孕穗期侧重穗部,并配合保花保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detail-top-white.png返回顶部
detail-close-white.png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