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做好小麦春季田间管理,围绕“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结合当前病虫发生情况,特提出小麦返青期至拔节前病虫草防治技术措施:
随着气温逐渐回升,我县小麦即将进入返青期,杂草也进入防治关键时期。今年我县麦田杂草中度发生,部分田块偏重发生;小麦红蜘蛛已经完成越冬期,开始零星发生,预计中度发生;小麦条锈病省西菌源量充足,传播到我县的风险很大,预计偏轻发生;小麦茎基腐病、纹枯病零星发生,预计轻发生。去年冬天温度高,病虫草害发生形势严峻,防治任务重,希望广大农民结合小麦红蜘蛛、条锈病、茎基腐病、纹枯病及时开展麦田杂草化除工作,同时密切关注田间病虫发生情况,一旦发现条锈病,及时上报县农技中心。
(一)春季病虫预防技术
重点做好小麦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茎基腐病及蚜虫、红蜘蛛的防控。
(1)小麦条锈病,坚持“带药侦查、发现一点、控制一片”的防控策略,防止小麦条锈病蔓延危害,确保小麦健壮生长,结合防治叶锈病与白粉病、茎基腐病可选择43%戊唑醇悬浮剂20克、或25%丙环唑乳油25-30毫升、或5%己唑醇悬浮剂30-40毫升、或30%醚菌酯悬浮剂50-70克喷施。注意配药要二次稀释,喷雾要均匀细致,植保无人机亩喷液量要大于1升。
(2)蚜虫防治可用7.5%氯氟·吡虫啉悬浮剂30-40g,或50%吡蚜酮乳油15ml,或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6g等。
(3)防治红蜘蛛:由于去冬温度较高,冬前小麦红蜘蛛发生较重,平均单尺虫口3.66头,最高单尺虫口82头,是小麦返青后的主要防治对象。药剂可选用15%哒螨灵20ml、3.2%阿维菌素10ml + 24%螺螨酯15ml。
(二)麦田杂草发生情况与防治技术
据县植保站调查,全县麦田杂草中等发生,部分田块偏重发生,平均亩有杂草1.98万株(29.7株/㎡),较去年同期偏高,最高亩有杂草4.8万株。对冬前未能及时化除的麦田,小麦返青后至拔节前(即3月上旬至3月中旬),连续3日以上全天最低温度在2℃以上,无风或微风的晴天,及时开展化学除草。防除时期宜早不宜迟,但仍要结合苗情开展化除。
(1)防除阔叶类杂草:可选用22%氟吡·双唑酮50克、70.5%二甲•唑草酮•双氟磺草胺可湿性粉剂每亩30克;或氟氯吡啶酯+苯磺隆+唑草酮三元复配进行防治。县北部旱地也可选用70.5%二甲•唑草酮•双氟磺草胺可湿性粉剂每亩20克或36%唑草•苯磺隆每亩7.5-10克,每亩用水量不低于45斤喷雾。
(2)防除禾本科杂草:防治节节麦选用3%甲基二磺隆油悬剂30毫升+15%炔草酸可湿性粉剂50克,每亩用水量不低于45斤喷雾。
防治多花黑麦草可选用5%唑啉草酯100毫升,每亩用水量不低于45斤喷雾。
(3)防治婆婆纳可选用22%氟吡·双唑酮50克+10%苯磺隆20克、70.5%二甲•唑草酮•双氟磺草胺40克+75%苯磺隆4克,每亩用水量不低于45斤喷雾。
(三)预防冻害技术要点
在低温寒流天气来临前7~10天,可用99%磷酸二氢钾100克+0.01%芸苔素内酯可溶液剂10毫升,兑水30公斤,混合均匀后进行喷雾,不仅能提高幼苗的抗寒抗冻能力,还能促进幼苗生长,使幼苗根系发达,茎叶浓绿,避免幼苗发生冻害。或者选用冷克星亩用量30毫升/30公斤水、天达2116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