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盲蝽又称小臭虫、破叶虫等,属半翅目盲蝽科昆虫,近年来在猕猴桃果园发生危害日趋严重,成为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之一。根据成虫系统监测及田间危害观察研究,在陕西周至猕猴桃果园绿盲蝽在猕猴桃园的为害时期较长,年发生3—5代,3月下旬至11月上旬均可发生为害。其中,越冬代和1代若虫在猕猴桃萌芽初期、幼果期为害致叶片出现“破叶疯”和果肉木栓化;成虫在5月、7月和9—10月发生量较大。发生危害较重的果园,其采前落果和贮藏期果实软腐病发生率明显较高。
因此,根据绿盲蝽生物学特性和发生危害规律,猕猴桃果园绿盲蝽全程绿色防控提出“性诱杀+药剂防治”的技术模式,即三个关键时期:3月下旬芽萌动期,化学药剂防治;4月底—9月,性诱杀;9-10月成熟采收前,生物药剂防治。
性诱杀:绿盲蝽性诱芯及其配套诱捕器,每亩5套,悬挂在猕猴桃果枝上,“W”型布设,每个诱捕器间隔距离20-30m。
采收前宜采用生物药剂防治,其它时间可选择化学药剂。防治药剂可选择双丙环虫酯、除虫菊素等生物药剂,轮换选用氟啶虫胺氰、氟啶虫酰胺、吡蚜酮、新烟碱类等不同作用机理的化学药剂。早晨或傍晚喷施药剂,行间人工生草或蓄留自然杂草的果园,宜及时刈割,尤其是8—10月,控制草的高度在5—10㎝。
通过防控实践,猕猴桃果园还可种植胡萝卜、香菜等伞形花科植物,诱集绿盲蝽等蝽类害虫,然后集中人工或施药捕杀,减少化学用药,降低农药残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