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病毒病是我市沿山、川道、沿渭下湿地等麦田较常见病害,轻发生麦田减产10-20%,重者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
症状特征:我市小麦病毒病多为土传花叶病毒病和梭条斑花叶病毒病混合发生,症状相似,一般秋苗感病后不表现症状,2月下旬小麦返青后开始显症。麦田发病区域整体呈不规则形,初期病株心叶出现褪绿条状斑,与绿色组织相间呈花叶症状,后期病斑扩散增多,导致病叶由叶尖开始发黄枯死,发病严重者小麦植株矮化,分蘖减少。
发生规律:两种病毒病均属土传病害,传毒媒介为禾谷多黏菌,主要靠病土、病根残体、病田水流传播。春季2月中旬至3月份阴雨天气多、平均气温5~15℃的时间长,有利于病毒病发生为害。
3月上旬调查显示,我市蓝田、周至、长安的沿山、川道、沿渭下湿地部分麦田小麦病毒病点片发生,面积0.87万亩,较常年发生偏重。针对现状,市农技中心提醒广大农民群众和各生产主体,及时掌握小麦病毒病发生情况,尽早施治,确保小麦安全生产。 防治建议如下:
1. 化学防治
可亩用30%毒氟磷30克、20%盐酸吗啉胍·乙酸铜可湿性粉剂40~50g,兑水15~30kg喷雾防治,每7天喷一次,连喷2~3次。喷药时加入芸苔素、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快速补充植物营养,提高小麦抵抗力。
2.生物防治
推荐使用10%宁南霉素可湿性粉剂30g兑水15~30kg、0.5%氨基寡糖素水剂600~800倍液等进行叶面喷雾。氨基寡糖素亦可用于拌种、土壤处理、灌根等,可同时达到抑制病毒、提高小麦抗病力的目的。
3.农业防治
(1)加强肥水管理。施用农家肥要充分腐熟,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可抑制土壤多黏菌的扩增。灌水时做到田间不积水,病田、健田不串灌、漫灌,避免病害加重或随水扩展蔓延。
(2)适期晚播。轻病田在下季播种时可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适当推迟播种时间,避开禾谷多黏菌的最适侵染期。
(3)合理轮作。发生较重田块在小麦成熟后与薯类、豆类、花生等进行两年以上的轮作,可有效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数量,降低病害发生概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