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纹枯病又称立枯病,是小麦主产区常发性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小麦叶鞘及茎秆,在整个小麦生育期都有可能发生。叶鞘感病形成云纹状黄褐色病斑,茎秆感病引起整株枯死和枯白穗。病斑表面产生白色霉状物,并纠集成团,形成颗粒状菌核,菌核由少数菌丝与叶鞘组织相连,较易脱落。小麦纹枯病造成的产量损失一般在10%左右,严重时甚至能达到50%以上。
发病条件
与小麦品种抗病性、栽培管理、气温、湿度有关。小麦播种过早、冬前温度偏高多雨、麦苗旺长,有利于病菌初侵染,秋苗发病率高;春季小麦返青后气温回升快,降雨频繁,田间湿度大,有利于病菌后期扩展蔓延。
防治措施
一是种植抗(耐)病品种,适期播种,控制播种量,测土配方施肥,避免过量施用氮肥,平衡施用磷、钾肥,特别是重病田要适当增施钾肥,增强麦株的抗病能力。加强田间管理,开沟排湿,及时防病除草,提高植株抗病性。
二是选用咯菌腈、苯醚甲环唑、三唑酮等药剂拌种,杀灭种子土壤带菌,降低菌源量,减缓发病,拌种时严格按照农药推荐剂量使用,以免影响种子发芽和出苗。
三是抓住春季小麦返青至拔节期,选用戊唑醇、烯唑醇、噻呋酰胺、戊唑咪鲜胺等药剂茎基部喷施1-2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