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我站调查、会商分析,预计中后期小麦主要病虫害呈中等发生趋势,为有效遏制重大病虫危害,为了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确保我县小麦生产安全,特制定本技术要点。
一、防控策略
坚持“预防为主、主动出击、见花打药”的防控策略,防治采取“带药侦查、发现一点,防治一片”的原则,发现一片发病叶片对半径500米内进行应急防治;发现一个发病中心对半径2000米范围内进行应急防治,确保防治区域不留死角、全覆盖,压低病菌基数,减缓扩散。
二、防治对象
主要防治小麦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麦蚜、吸浆虫、红蜘蛛等病虫。
三、防治时段
4月20日——5月10日。
四、药剂组合
1、亩用量可任选其一:43%戊唑醇20-30克+7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5-10克+0.4%维大力10克。
2、250克/升丙环唑乳油30-40毫升+2.5%高效氯氟氰菊酯30-50克+98%磷酸二氢钾50-100克。
3、25%氰烯菌酯悬浮剂100-200毫升+2.5%高效氯氟氰菊酯30-50克+0.01%芸苔素内脂15克。
五、注意事项
植保无人机亩用水量不少于4斤,要加上沉降剂,电动喷雾器亩用水量不少于60斤;选择晴朗无风天气喷药、如遇阴雨天气,要增加喷防频次;根据不同的施药器械,科学调整药液用水量,不重喷、不漏喷,确保防治效果。做好农药包装的回收,不得随意丢弃农药包装袋。如果打药后下雨应补防一次。注意轮换用药,二次防治选择与第一次防治不同的药剂品种,提高防治效果。
常用药剂有:三唑酮、吡虫啉、氰烯·戊唑醇、氰烯菌酯、烯肟·多菌灵、芸苔素、磷酸二氢钾等,尽量选用耐雨水冲刷的超微粉、胶悬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