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扫一扫:分享至微信 X

临渭:小麦吸浆虫的识别与防治

临渭:小麦吸浆虫的识别与防治

时间: 2025-04-02 16:51 |来源:
ztfd.png ztsx.png ztzc.png

小麦吸浆虫是双翅目瘿蚊科昆虫,主要有麦黄吸浆虫和麦红吸浆虫两种。幼虫潜入麦壳内吸食灌浆期的麦粒汁液,导致麦粒干瘪、空壳。它有多年休眠习性,成虫畏强光和高温,早晨和傍晚活动为盛。喜湿怕干,成虫产卵、幼虫孵化和侵入、老熟幼虫离穗入土都需要较高的湿度。小麦吸浆虫1年发生1代,越冬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夏、越冬。翌年春天气候适宜时,破茧为活动幼虫,上升至土表化蛹、羽化。小麦拔节期,越冬幼虫大量破茧上移。小麦孕穗期,于表土下作土室化蛹。抽穗期成虫羽化、交尾,在穗部产卵。

一、识别特征

1.成虫:雌成虫体长2~2.5毫米,翅展5毫米左右,体桔红色。前翅透明,有4条发达翅脉,后翅退化为平衡棍。雄虫每节中部收缩使各节呈葫芦结状,膨大部分各生一圈长环状毛。雌虫触角呈念珠状,上生一圈短环状毛。雄虫体长2毫米左右。

2.0.09毫米,长圆形,浅红色。

3.幼虫体长约体长3~3.5毫米,椭圆形,橙黄色,头小,无足,蛆形,前胸腹面有1个“Y形”剑骨片,前端分叉,凹陷深。

4.2毫米,裸蛹,橙褐色,头前方具白色短毛2根和长呼吸管1对。

二、防治措施

1. 农业防治

1选抗虫品种:选择抽穗整齐、麦壳闭合紧的品种(如某些硬粒小麦),减少成虫产卵机会。

2轮作倒茬:与非禾本科作物(如豆类、油菜)轮作,打破害虫生活史。

3深耕土壤:秋季深耕(20cm以上),将越冬幼虫翻至地表,通过低温或天敌减少虫源。  

4调节播期:适当晚播,避开成虫产卵高峰。

2. 化学防治

1土壤处理播种前每亩用5%毒死蜱颗粒剂1.5~2kg或3%辛硫磷颗粒剂3kg,拌细土撒施后翻耕。  

2成虫期喷雾防治:成虫羽化期(抽穗期)是防治最佳窗口,根据发生程度12次。发生较重田块2次,在小麦抽穗10~20%时,进行第1次施药在小麦抽穗60~70%时,进行第2次施药,两次间隔时间5~7天;发生较轻田块可在小麦抽穗60~70%时喷药防治1次。每日喷药时间以上午10时前和下午4时后为宜。可选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喷雾防治     

3. 生物防治

保护天敌蜘蛛、寄生蜂等可抑制吸浆虫,减少广谱农药使用。

三、注意事项

1、抓住防治最佳窗口,一旦错过则幼虫钻入麦壳难以杀灭

2. 药剂交替使用避免长期单一用药,延缓抗药性。

3. 雨后补防降雨会冲刷药剂,需重新喷雾。

4. 重发区重点防控连年发生地块需结合土壤处理与成虫防治,持续2~3年可显著降低虫口密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detail-top-white.png返回顶部
detail-close-white.png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