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桃细菌性穿孔病是由黄单胞杆菌或假单胞杆菌浸染引起,严重时造成大量落叶,是樱桃上发生普遍、为害较严重的一种病害。
主要症状:病叶最初出现黄白色至白色的圆形小斑点,斑点逐渐变浅褐色、紫褐色,最后干枯脱落、穿孔病原菌在皮层组织内越冬,以皮孔和叶痕附近居多。在生产中,若不及时防治,常引起叶片严重穿孔、干枯,甚至发生早期落叶,影响树体的营养储备、树势、花芽分化等。
春季开花时,病原菌从气孔侵入叶片,随温度升高病原菌开始繁殖并形成病斑。最适发病温度25—26℃,当遇有降雨、大风天气时,病菌借风雨传播,并有利于病菌侵入,会加重发病。所以花后是樱桃细菌性穿孔病预防扩散蔓延的关键时期,应及时防治樱桃细菌性穿孔病。
农业防治:
①加强果园管理。增施有机肥,避免偏施氮肥;注意果园排水;合理修剪,降低果园湿度,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增强树势,提高树体的抗病能力
②秋后结合修剪,彻底清除枯枝、落叶等,集中烧毁。
③樱桃要单独建园,不要与桃、李、杏等核果类果树混栽,应建在距离桃、李、杏园较远的地方。
花后防治:
选择3%多抗霉素水剂1000倍液或3%中生菌素800倍液,或1.5%噻霉酮水剂800倍液,每隔7-10天喷洒一次,连续喷2-3次。
谢花后到果实采收前,采收后可喷施2~3次杀菌剂,可用的药剂包括:20%烯肟.戊唑醇2000-3000倍、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20%氟唑菌酰羟胺1000倍液、18.7%丙环.嘧菌酯1000倍液、40%苯醚甲环唑2000倍液。可在雨前选择保护性杀菌剂,雨后选择内吸性杀菌剂,以保证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