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小麦中后期病虫害防控,实施“一喷三防”是确保小麦增产增收的重要措施。通过合理选用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或叶面肥、微肥)等科学混配,一次喷施达到防病虫、防倒伏、防干热风,增加粒重的目的。防治对象以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白粉病、麦穗蚜为重点,兼治红蜘蛛、吸浆虫等,同时叶面喷肥促进小麦自身恢复生长,预防后期早衰。
一、防治时间
建议“一喷三防”防治时间为:4月20日-5月10日,按照旱腰带--平原灌区--北部山区的先后顺序,分区域实施。小麦齐穗后(抽穗率达 80%)至出现黄花5%时喷第一次药,此时也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关键时期。此时以预防赤霉病为主,兼顾锈病和白粉病等;小麦灌浆期重点防控麦穗蚜,兼治白粉病和锈病等病害。
二、推荐药剂
(1)杀虫剂:选用15%联苯·吡虫啉、10%联苯·噻虫胺、功夫噻、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胺、噻虫嗪、吡虫啉等单剂及其复配制剂;
(2)杀菌剂:选用430克/升戊唑醇、丙硫菌唑、40%丙硫菌唑·戊唑醇、己唑醇、30%苯甲·丙环唑、氰烯菌酯、吡唑醚菌酯等单剂或复配制剂;
(3)植物生长调节剂:0.01%芸苔素内酯或氨基寡糖素或维大力;
(4)叶面肥:98%磷酸二氢钾或氨基酸水溶肥。
三、药剂配方参考
1、40%丙硫菌唑·戌唑醇40克+15%功夫噻40克+0.01%芸苔素10克。
2、40%丙硫菌唑·戊唑醇50ml+15%联苯·吡虫啉40g/亩+0.01%芸苔素内酯10g/亩+98%磷酸二氢钾100克+飞防助剂(选用飞防用的水剂、微乳剂)。
3、15%噻虫嗪高氯氟20克(袋)+45%戊唑醇咪鲜胺20克(袋)+中量元素水溶肥50克(袋)
4、15%吡唑醚菌酯70克+43%戊唑醇悬浮剂15ml+10%联苯·噻虫胺30g/亩+大量元素水溶肥料50克+0.01%芸苔素内酯10g/亩。
严格根据施药器械控制用药量和兑水量。小麦扬花期至灌浆期喷药最佳,若遇阴雨天气,需补防一次。
四、用药注意事项
1、在购药时一定要到三证齐全的正规门店选购,严禁使用高毒有机磷农药和高残留农药及其复配制剂。
2、配制可湿性粉剂时,一定要先用小量水化开后再倒入放药容器内搅拌均匀,以免药液不匀导致药害。用药量要准确,根据亩用药量及用水量配制药液,配制采用标准计量器,切勿随意加药。要严格按照农药使用操作规程操作,做好人员防护工作和药械的清洗。
3、小麦扬花期喷药时,应避开授粉时间,一般在上午10时以后进行喷药,喷药后6小时内遇雨应补喷。二次用药时要注意轮换用药品种。施药人员要注意做好安全防护措施,规范操作。
4、药剂配制采用二次稀释法,大型植保机械或农户自防亩用水量 30-45公斤,植保无人机亩药液量不少于2升,飞行高度不高于2.5米;喷幅不超过4米。
5、要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在雨前两小时内防治的,雨晴后要及时进行补防;
6、抽穗到扬花3-4天,一般小麦在上午9-11点和下午2-4点左右处于扬花阶段,这个时候尽量避开施药。
7、跟踪调查防效,对防效差的地块要及时补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