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扫一扫:分享至微信 X

汉中:水稻绵腐病防治技术

汉中:水稻绵腐病防治技术

时间: 2025-04-14 10:51 |来源:
ztfd.png ztsx.png ztzc.png

绵腐病是水稻苗期的重要病害之一,播种后五六天至秧苗三叶期较为常见低温、高湿的环境下容易发生,防治以预防为主、化学防治为辅。

症状表现:起初,谷粒上会出现白色、绵毛状的菌丝体,尤其是在颖壳的裂缝处较为明显。随着病情发展,菌丝体逐渐增多并扩展,会包裹整个谷粒,形成像棉花团一样的白色霉层。受害的谷粒通常不能正常发芽,即使发芽也会生长不良,芽苗细弱,容易死亡,造成绵腐型烂秧

发生原因:杀菌不彻底;苗床湿度大;低温寡照;低温冷害。

预防为主1.选择饱满、无病的种子,播种前进行晒种,增强种子的活力和发芽势。用咪鲜胺、恶苗灵等药剂浸种,杀灭种子表面携带的病菌。

2.选择地势高、干燥、通风良好、排水方便的田块做苗床。苗床土壤要疏松、肥沃,可施用生物有机肥,增强土壤肥力和透气性。播种前,用敌克松、甲霜灵等药剂对苗床及苗床土进行消毒处理,杀死土壤中的病菌。

3.湿润育秧要保持厢面湿润,避免过早上水到厢面;遇低温下雨,加盖拱棚、灌水保湿护芽。穴盘育秧要注意控制苗床湿度,避免长期积水。旱育秧移栽后,避免深水灌溉,保持浅水层,促进水稻根系生长。

化学防治为辅:在水稻绵腐病发病初期,选用甲霜灵、恶霉灵、杀毒矾等药剂,及时喷雾或灌根处理进行防治。同时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或生物刺激素,如芸苔素内酯、氨基寡糖素等,增强植株自身免疫力提高其对绵腐病的抵抗能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detail-top-white.png返回顶部
detail-close-white.png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