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市小麦主要病虫发生实际,结合耕作栽培方式、历年病虫发生特点及4-5月气象预报等因素综合分析,预计2025年我市小麦主要病虫害总体中等发生,发生面积1280万亩次,其中病害发生630万亩次,虫害发生650万亩次。
一、发生趋势
小麦中后期主要病虫预计中等发生,其中,条锈病偏轻发生,面积50万亩,以秦岭北麓和南部灌区为主;叶锈病偏轻发生,面积100万亩,以旱地为主;白粉病中等发生,面积270万亩,田间群体过大、郁蔽程度高的田块偏重发生;赤霉病中等发生,中南部灌区偏重流行,发生面积210万亩;蚜虫中等发生,局地偏重,发生面积310万亩;红蜘蛛中等发生,发生面积300万亩;吸浆虫轻发生,发生面积40万亩。
二、预报依据
(一)病虫基数
1.锈病:条锈病未发现。叶锈病发生面积7.62万亩,平均病叶率0.05%,高于上年同期的0.04%,主要发生在蒲城、澄城、白水等县。其中澄城县平均病叶率0.4%,最高病叶率4.9%。
2.白粉病:发生面积18.3万亩,重于上年同期,比上年同期增加3倍,平均病叶率2.6%,高于上年同期的0.05%,最重田平均病叶率21.5%(蒲城县)。
3.赤霉病:赤霉病菌源充足,玉米残秆密度3.4丛/平方米,带菌丛杆率13.3%,较上年同期增加2倍,最高为43.5%(临渭区)。
4.茎基腐病:发生面积36.6万亩,平均病株率0.8%,轻于上年同期的1.3%,最高8.3%(富平县),主要发生在临渭、大荔、蒲城、富平等县区。
5.纹枯病:发生25.5万亩,比上年同期减少21.8%,平均病株率1.74%,轻于上年同期的1.82%,最高7%(临渭区),主要发生在临渭、大荔、富平等县区。
6.蚜虫:发生面积68万亩,比上年同期减少30.2%,百株蚜量10.9头,高于上年同期的3.4头,最重田百株虫量145头(蒲城县)。
7.红蜘蛛:发生面积205.8万亩,比上年同期减少6.9%,平均单尺单行螨量35.9头,低于上年同期的46.3头,最重田单尺单行螨量230头(富平县)。
(二)气象条件
据气象预报,4-5月气温偏高,有利于中后期蚜虫、红蜘蛛、白粉病等蔓延扩散;4月下旬以阴天为主,伴有小雨。小麦扬花期遇低温寡照天气,先抽穗后开花,开花遇2天以上连阴雨、结露或者多雾天气,尤其利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三)品种抗性
目前大面积种植的小麦品种抗病虫性能较差,利于病虫害的发生危害。
(四)栽培管理
部分麦田群体过大、田间郁闭,有利于病害的发生;硬茬播种、耕地连年不深翻,为病虫害创造了稳定的生存环境,导致病虫害呈加重趋势。
三、防治建议
防治适期:小麦齐穗始花期是“一喷三防”的最佳时期,南部灌区为4月20-30日,渭北旱塬为4月25日-5月15日。
防治建议:南部灌区“一喷三防”突出赤霉病、穗蚜,兼防条锈病、白粉病、叶锈病、红蜘蛛、吸浆虫;渭北旱塬“一喷三防”突出白粉病、穗蚜,兼防叶锈病、红蜘蛛、条沙叶蝉。以赤霉病防治为主的“一喷三防”建议杀菌剂选用氰烯菌酯·己唑醇、丙硫菌唑·戊唑醇、戊唑·咪鲜胺、氟唑菌酰羟胺·丙环唑、戊唑醇等;以白粉病防治为主的“一喷三防”建议杀菌剂选用丙环唑、戊唑醇、氟环唑、烯唑醇等;杀虫剂建议选用吡虫啉、高效氟氯氰菊酯、噻虫嗪、阿维菌素、吡蚜酮等;微肥建议选用磷酸二氢钾、芸苔素、黄腐酸、氨基酸等,喷雾时也可增加速效氮肥。通过采取一次性喷施杀菌剂+杀虫剂+微肥的“一喷三防”综合防治技术,达到防病治虫、防干热风、防早衰、增千粒重促单产提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