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穗期蚜虫是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害虫,主要种类包括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等。麦蚜在干旱条件下繁殖速度加快,今年气候特点有利于麦穗蚜的繁殖危害。据县植保站技术人员25-26日调查,平原灌区蚜株率8%,平均百株蚜量40头,旱腰带地区蚜株率18%,平均百株蚜量280头,严重田块百株蚜量850头。特此提醒广大群众立即动手做好小麦穗期蚜虫防控工作。
一、关键防治时期
1. 防治适期
孕穗至扬花期(蚜虫初发期,百株蚜量达200头以上)。
灌浆期(蚜虫爆发期,百穗蚜量超500头或蚜株率>30%)。
2. 监测重点
重点关注小麦旗叶、穗部,蚜虫常聚集吸食汁液,导致叶片发黄、麦穗干枯。
二、综合防治措施
1. 农业防治
合理密植,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性,降低蚜虫滋生环境。 清除田间或田边杂草(如禾本科杂草)是蚜虫越冬寄主,需及时清除。
2. 生物防治
天敌保护:利用瓢虫、食蚜蝇、蚜茧蜂等天敌控制蚜虫。可减少广谱杀虫剂使用,避免杀伤天敌。
3.物理防治
每亩地均匀插挂黄板15——20张,高度超出麦穗20—30厘米,当黄板60%以上粘满蚜虫时,需更换黄板。
4. 化学防治
药剂选择:15联苯·吡虫啉悬浮剂40 ml/亩、15%噻虫·高氯氟县浮剂40 ml/亩、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g/亩、3%啶虫脒乳油40ml/亩、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8g/亩。(任选一种)
三、注意事项
1、喷雾时重点对准穗部和上部叶片,亩用水量25-30公斤,确保药液覆盖有蚜叶片和穗部。
2、无人机施药时,亩用药液量不能少于3升,飞行高度不能超过2.5米,飞行速度不能超过4/秒,喷幅不能超过5米。
3、喷药时要避开扬花期(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施药),减少对授粉影响。
4、天气影响:避免雨天或大风天施药,施药后6小时内遇雨需补喷。
5、安全间隔期:注意配药时一定要进行二次稀释,收获前15天停止用药,确保农药残留不能超标。
6. 抗药性监测:若常规药剂效果下降,及时更换作用机理不同的药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