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份以来,干旱气候对农作物生长造成严重影响。据气象部门预报,5月份降雨偏少,气温偏高,对当前夏播夏管极为不利,为有效应对旱情,实现以秋补夏目标,稳定面积、产量,特提出以秋补夏技术建议。
一、调整播(插)期
(一)水稻
1、培育壮秧。采用“旱育秧+集中育苗”模式,减少用水需求,提高秧苗抗旱性。可采取“湿润管理”,保持苗床表土微潮即可,同时,配合喷施叶面补肥(0.2%磷酸二氢钾+0.1%硫酸锌溶液)提高秧苗抗高温干旱能力,若秧苗发黄,可加喷1%尿素溶液,防止脱肥。
2、控制秧苗生长。即将达到秧龄的,要减少秧田水分,采取半干旱管理,控制秧苗旺长,促分蘖。
3、浅水插秧。有灌水条件的田块,做好田埂防侧渗处理,采取“带水整田”或“浅水插秧”,确保秧苗成活。“带肥、带药、带土”移栽,减少缓苗期水分消耗。若没有水源保证,建议推迟插秧期,避免损失秧苗。
(二)玉米
1、抗旱播种。墒情适宜地块及时播种,对不具备浇灌条件的,可适当增大播量。播种前用FA旱地龙拌种,播种深度较常年增加1—2厘米,推荐地膜覆盖保墒出苗,出苗后及时放苗。
2、选用中早熟品种。未来10天之内无有效降水建议推迟播种,平川地区可推迟到6月10日,高山可推迟到5月底。若推迟播期应选择早熟品种,若无直播条件,应采取穴盘育苗,等墒移栽。
3、育苗移栽。预报未来15天内有有效降水,可提前半月采用营养钵育苗,降雨后及时移栽。
(三)大豆或鲜食玉米
若6月中旬前无有效降雨,可推广鲜食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模式,或纯种大豆。
二、提高播种质量
1、免耕直播。若墒情不足,尽量采用免耕直播技术,减少墒情流失。可采用机械或人工播种器进行播种。
2、镇压保墒。播后及时镇压,防止跑墒。
3、地膜覆盖。有条件的可在降雨后或人工增墒后覆膜保墒,打孔播种或移栽。
4、秸秆回收。对小麦、油菜回茬田,做好秸秆回收,尽量减少土壤中秸秆含量,避免翻耕整地后土壤不实,墒情蒸发过快,影响播种质量。
三、加强田间管理
1、增墒保苗,补苗改种。有条件的地方要尽一切可能灌溉,要及时查苗,对出苗率较差的玉米,可等墒补种,或穴盘育苗等雨移栽。对马铃薯出苗率不足50%的要改种玉米、大豆等作物。
2、叶面喷施,增加抗性。对马铃薯、玉米等在田作物可叶面喷施抗旱剂、芸苔素、磷酸二氢钾等,缓解干旱胁迫,增强作物抗逆性。
3、密切监测,防治病虫害。干旱易导致蚜虫、红蜘蛛、病毒病等病虫害发生,要加强监测,及时开展防治。玉米幼苗期重点防治蚜虫、粘虫、草地贪夜蛾、玉米螟等;可选用虱螨脲、氯虫苯甲酰胺、苏云金杆菌、阿维·氯虫苯、甲维•高氯氟、杀虫单等药剂;水稻重点防治立枯病、青枯病(干旱易发),可用恶霉灵或甲霜灵、咪鲜胺喷淋苗床。防治稻蓟马、蚜虫,选用吡虫啉等低毒药剂。在移栽前3天喷一次“送嫁药”,将杀菌剂和杀虫剂混合喷雾后带药移栽,分蘖期枯鞘丛率达到8-lO%或枯鞘株率达3%时进行药剂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