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延川县植保植检站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全县粮食种植区开展病虫害监测与田间调查,发现玉米田块赤须盲蝽普遍发生,玉米螟、金龟子和双斑萤叶甲轻发生。据调查:玉米赤须盲蝽平均虫田率52%,百株虫量370头,严重田块,单株虫量多达12头。按照“防早、防小、防了”的防控策略,科学研判,及时发布病虫情报,指导各镇街尽快组织群众开展玉米赤须盲蝽防治工作,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一、发生规律
玉米赤须盲蝽在高温干旱天气易发生,玉米幼苗期至心叶期是若虫、成虫危害高峰期,苗期至拔节期是成虫盛发期,一年发生2—3代。成虫具有群集性和迁移性,短期内可集中爆发,危害严重。
二、危害症状
玉米赤须盲蝽主要危害玉米叶片和幼嫩组织,成虫、若虫在玉米叶背刺吸汁液,叶片危害初期出现密集白色小斑点,严重时斑点连片,叶片大面积失绿,干枯卷曲,光合作用受阻,影响玉米植株正常生长发育。心叶被危害后,生长点受损,植株生长延缓,出现畸形、矮化,严重时导致植株死亡或后期穗小、粒少,造成减产。
三、防治技术
(一)农业防治。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合理密植,加强肥水管理,破坏害虫滋生环境,提高玉米抗逆性。
(二)药剂防治。推荐喷雾5%高氯·甲维盐微乳剂或5%甲维·高氯氟水乳剂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发生严重时,可与1.8%阿维菌素15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0%啶虫脒可溶液剂800倍液混合喷雾。
(三)注意事项。根据虫害发生动态,建议7—10天喷雾1次,连续喷雾2—3次。药剂混合施用须采取二次稀释,选择在小于3级风的晴天上午10时前或下午4时后进行喷药,叶片正反面都要均匀着药。喷药时注意人畜安全防护,防止农药中毒事故发生。无人机飞防要提前公示告知,设置警示标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