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除了需要阳光和热量,本身也会产生调节生长的微量有机物质,这些物质被称作植物激素,也叫植物内源激素。植物激素能够控制或改变植物的生长过程,例如叶子和花果的形成、茎部伸长和果实的发育成熟等。植物本身产生的内源激素量很小,而且还会受到温度、湿度等很多因素的影响,在大规模的农业生产中,有时不能满足植物生长发育的需要。于是,人们便用化学合成或生物发酵等方法,生产出具有类似植物激素功能的物质,这类物质就被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是现代农业生产中常用的“小帮手”,能促进作物生根、保花保果、控旺抗逆,但若使用不当可能造成药害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为了帮助大家科学用药,本期《植保技术与信息》给大家介绍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安全使用常识。
一、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功能分类。生产中根据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功能将其分为促生长型、控旺型、保花保果型、催熟型等类型。
1、促生长型:可打破种子休眠、促进发芽、膨大果实,如氯吡脲、噻苯隆、赤霉素。
2、控旺型:可防止徒长、抗倒伏,如多效唑、烯效唑、矮壮素。
3、保花保果型:可减少落花落果,如防落素、萘乙酸。
4、催熟型:可促进作物成熟,如乙烯利。
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技术要点
1、要正确选购。根据作物需求(如促根、控旺、保花保果、催熟等)选购正规厂家生产“三证”(农药登记证、农药标准、农药生产许可证)齐全的调节剂,认准登记作物和用途,避免盲目使用,并留存购买凭证和农药包装,出现问题可追溯。
2、要精准浓度。严格按照使用说明推荐用量,用带刻度的小量杯或注射器量取药剂,使用二次稀释法(先配母液再加水)稀释,禁止随意增减浓度,对水过量和不足均可产生药害,例如赤霉素对水过量会导致果实畸形。
3、要适时适法。根据作物及生产需要,按照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技术要求,在适当的时期采取浸种、浸蘸、点涂、喷雾或灌根等相应的方法。
4、要安全用药。喷药时穿戴防护用具,避免皮肤接触;喷完药及时清洗喷雾器,避免残留;要严格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规定,确保产品质量安全;要妥善处理农药包装废弃物,不可随意丢弃。
三、常见误区与风险提示
误区1:“浓度越高效果越好”✘
风险提示:过量会抑制生长,如多效唑过量会导致作物停滞生长,氯吡脲、噻苯隆过量会导致果皮增厚、果实空心、着色延迟,甚至树体早衰等。
误区2:“调节剂替代肥料”✘
风险提示:植物生长调节剂仅是调节生长,需配合水肥管理才能提质增效,如芹菜使用赤霉素需补充足量水肥才能实现增产。
误区3:“所有作物都能用”✘
风险提示:务必按农药标签说明在登记作物上使用,盲目用药会发生药害,如乙烯利可促进棉花、香蕉统一成熟,便于集中收获、销售,但却会缩短草莓货架期,影响产量。
四、药害应急处理措施
若喷药后出现叶片卷曲、发黄、生长停滞等现象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1、立即喷施清水冲洗植株,减少药液吸收。
2、喷施芸苔素内酯、磷酸二氢钾等促进生长,减轻药害。
3、加强水肥管理,促进作物恢复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