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卷叶螟属于鳞翅目螟蛾科昆虫。主要以幼虫危害大豆、豇豆、绿豆、扁豆、赤豆等豆科作物,是豆类作物的主要害虫之一。成虫体长10毫米,翅展18~21毫米,体色黄褐;卵椭圆形,淡绿色;幼虫共5龄,老熟幼虫体长15~17毫米,淡黄色,口器褐色,低龄幼虫淡绿色;蛹长约12毫米,褐色。该虫一年发生4-5代,以蛹在土壤中越冬,越冬代成虫出现于6月中、下旬,基本是1个月1代,第1、2、3代幼虫分别在7月、8月和9月上旬出现,第4代在9月上旬至10月上旬出现成虫,10月下旬以蛹越冬。成虫夜出活动,具趋光性,雌蛾喜生长茂密的豆田产卵,散产于叶背,每只雌蛾产卵40~70粒,幼虫孵化后即啃食叶片或吐丝卷叶潜伏在卷叶内取食,尤以大豆开花结荚盛期为害严重,老熟后可在其中化蛹,亦可在落叶中化蛹。该虫适宜生长发育温度范围在18~37℃,最适环境条件为气温22~34℃,相对湿度75%~90%。卵期4~7天,幼虫期8~15天,蛹期5~9天,成虫寿命7~15天。
近期,单位技术人员在苗家坪、马蹄沟等乡镇调查发现在大豆上有卷叶螟零星发生,发生面积100亩,发生地块病株率1‰,由于该虫一年发生世代多时间长,世代重叠,望广大农户提早做好踏查工作,早发现早防治。针对目前大豆卷叶螟发生情况,提出以下防治建议:
1、物理防治:利用成虫趋光性,在盛发期采用黑光灯或性诱剂诱杀,降低田间落卵量;幼虫发生初期及时摘除卷叶并集中处理,减少虫源。
2、农业管理:晚熟品种受害较重,需避免种植;该虫害喜湿润气候,干旱年份发生较轻,可通过合理灌溉降低危害风险。
3、化学防治:在1%~2%植株出现卷叶时开始防治,优先选用1.8%阿维菌素乳油、480克/升毒死蜱乳油或100克/升顺式氯氰菊酯乳油,间隔7~10天喷施,连续2次。卵孵化盛期可喷洒敌敌畏、溴氰菊酯等。
以上方法需结合田间实际虫情灵活应用,优先采用物理和农业措施以减少化学药剂依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