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持续的高温干旱天气,对部分病虫害的发生极为有利。6月24日—26日,我站技术人员深入南泥湾镇、麻洞川镇、临镇镇,针对当前玉米、大豆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调查。根据调查发现:玉米、大豆整体长势良好,但是部分玉米田块有鞘腐病发生,其中病田率0.2%、病株率0.57%;玉米螟零星发生、大豆小象甲普遍发生,虫田率43%、虫株率20%、被害率株率31%、百株有虫205头。建议广大农户密切关注玉米、大豆病虫害发生情况,及时采取防控措施。
一、玉米螟的为害与防治
1.为害特点:玉米螟是玉米的主要害虫之一,以幼虫蛀食玉米茎秆、穗轴、花丝等部位。茎秆被蛀后,易折断,影响养分和水分的输送,导致玉米减产;穗部受害,造成籽粒缺损、霉烂,降低玉米品质。
2.防治方法:①农业防治:秋收后及时清理秸秆,减少玉米螟越冬幼虫基数。②物理防治:灯光诱杀,成虫羽化期(5-9月),在田间安装杀虫灯,利用其趋光性诱杀。③生物防治:释放赤眼蜂:在玉米螟产卵初期,每亩释放1-2万头赤眼蜂,寄生卵块抑制孵化。使用生物农药:喷施苏云金杆菌(Bt)制剂,幼虫取食后会因肠道感染死亡。④化学防治:玉米大喇叭口期,用3%辛硫磷颗粒剂撒入喇叭口,每亩1-2公斤。穗期防治,玉米螟在卵孵化高峰期,喷施200克/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每亩4-5毫升兑水整株喷雾;25克/L溴氰菊酯乳油,每亩20-30毫升喷雾等药剂,重点喷洒雌穗和叶鞘处。
二、玉米鞘腐病的为害与防治
1.症状表现:病害初期,叶鞘上会出现水渍状的小病斑,颜色淡褐色,病斑在1-3毫米左右。病斑分散在叶鞘的表面,不易引起注意。后期斑块增大颜色加深,变为深褐色, 叶鞘开始出现发软、变薄,部分病斑出现白色或灰白色的霉状物。病害后期,叶鞘严重受损,出现腐烂、干枯。病斑从叶鞘向叶片基部蔓延,导致叶片枯黄、卷曲,甚至整株玉米出现倒伏,严重影响玉米的光合作用和营养传输,致使玉米籽粒干瘪,产量下降。
2.防治方法:①一部分鞘腐病的发生是病菌在玉米螟、蓟马等虫害的伤口部位浸染的。因此,及时防治玉米螟、蓟马等虫害,减少鞘部伤口,降低病菌侵入机会。②在玉米大喇叭口期至抽雄初期,选用25%丙环唑乳油15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重点喷施叶鞘基部,间隔7-10天,连喷2次。
三、小象甲的为害与防治
1.为害特点:小象甲常以植物叶片为食,啃食叶片表面,在叶片上留下不规则的孔洞或缺刻,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直接影响其产量和质量。
2.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清理田间杂草:减少成虫栖息和产卵场所,破坏其生存环境;深翻土壤:秋收后深翻土地,破坏幼虫和蛹的越冬场所。②物理防治。人工捕捉,成虫发生期,利用其假死性,在清晨或傍晚拍打植株,收集并杀灭成虫。③化学防治。成虫盛发期可选用2.5%溴氰菊酯乳油,每亩地50-80毫升兑水30-45公斤均匀喷雾或45%马拉硫磷乳油、每亩地100-120毫升兑水45-60公斤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进行喷雾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