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玉米种植面积10万余亩,是县域内重要的秋田作物,化学除草成为常态化的农田除草方式。近年来,随着苗后除草剂在生产实践中的广泛应用,药害频发、除草无效等问题屡不鲜。为了教育和引导全县广大农民朋友科学安全使用玉米苗后化学除草剂,结合自己多年来的生产实践,就准确把握喷药时间、施药技巧、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了科学概括和总结,仅供全县广大农民朋友在生产实践中参考。
一、科学准确把握施药适期,提高防效
1、玉米3-5 叶期,杂草 2-4 叶期是化学除草关键期
一般情况下,玉米3-5 片叶时,对除草剂的代谢能力最强,耐药性最佳。若过早(3 叶前)施药,幼苗代谢系统未发育完全,易受药害;过晚(6 叶后)施药,玉米心叶对药剂敏感,且杂草已长大,抗性增强。田间杂草基本出齐,多数处于 2-4 片真叶期时喷药效果最佳。此时杂草叶片稚嫩,着药面积大,吸收药剂能力强。若杂草过小(刚出土),叶片未展开,药液难以附着;过大(5 叶以上),表皮角质层增厚,药效大打折扣。
2、准确把握最佳施药时段,减少药害风险
夏季晴好天气上午 10 点至下午 16点为高温强光时段,此时气温常超 30℃,药液喷施后快速蒸发,杂草吸收量不足 30%,且玉米叶片气孔张开,药剂易通过气孔进入植株,导致心叶卷曲、黄化等药害。傍晚 18 点至日落前 2 小时。此时气温下降至 25℃左右,空气湿度升高,药液在叶片表面停留时间可延长至 8-12 小时,杂草能充分吸收药剂;同时玉米夜间代谢缓慢,可减少药害风险。
二、准确把握施药技巧,确保施药效果
1、根据草龄、抗性决定施药量
草龄小(2-4叶)时,按推荐剂量下限用药,如1瓶除草剂兑水15公斤(1桶水)喷1亩地。草龄大(5 叶以上)或抗性杂草(如抗性马唐、狗尾草)时,需增加 20%-30% 药量,或采用 “1 瓶 2 桶水”(兑水 30 公斤)细喷雾,确保杂草全株着药。对叶片有绒毛的杂草(如藜、蓼),可添加有机硅助剂,增强药液黏附性。
2、干旱、高温等特殊天气需慎时用药
若喷药时土壤湿度低于 60%,需加大兑水量(每亩 30-40 公斤),使药液充分接触杂草根系;或在喷药前 1-2 天轻浇一遍水,提升杂草吸药能力。高温时段(≥35℃)应暂停用药!高温会加速药剂分解,且玉米蒸腾作用强,易引发药害。可等气温回落至 30℃以下再施药。
3、根据不同的玉米品种合理科学选用除草剂种类
一般情况下,忌用烟嘧磺隆的品种,甜玉米、糯玉米、爆裂玉米等鲜食玉米,对烟嘧磺隆类除草剂敏感,易出现心叶枯黄、植株矮化,建议选用硝磺草酮 + 莠去津复配剂。
三、关注施药注意事项,减少药害发生几率
1、施药前后 7 天禁用有机磷杀虫剂
玉米苗后除草剂(如烟嘧磺隆)与有机磷类农药(如毒死蜱、辛硫磷)混用或间隔不足 7 天,会抑制玉米体内的解毒酶活性,导致药剂蓄积中毒,表现为叶片失绿、萎蔫,严重时整株枯死。
2、虫害危害应 “先除草,后治虫”
蓟马等害虫集中危害玉米心叶,导致叶片卷曲畸形。杀虫剂(如吡虫啉)与除草剂混喷,易加重心叶药害。建议先喷除草剂,间隔 24 小时后再喷杀虫剂,或采用 “分行喷药” 方式,避免药剂在心叶部位叠加。
3、喷雾器需彻底清洗
若喷雾器曾用于喷施有机磷农药,残留药剂可能与除草剂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有毒物质,导致玉米药害。建议清水多次冲洗,可加入洗衣粉浸泡。
4、拒绝 “乱混药、加量用”
部分农民群众为 “省事儿”,将除草剂与叶面肥、其他杀虫剂随意混配,或擅自加倍药量,导致药剂成分拮抗或浓度超标。
四、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减少药害损失
药后12小时内发现除草剂药害,立即用清水喷洒玉米叶片,稀释药液浓度。及时喷施尿素+磷酸二氢钾等肥料,缓解叶片黄化。对烟嘧磺隆药害可用赤霉素+芸苔素内酯兑水喷雾,促进生长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