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我站技术人员在杨家园则镇、史家畔便民服务中心、马家砭镇等大豆主产区调查发现,豆芫菁(俗称斑蝥)已在个别地块集中危害,虫口数量呈快速上升趋势,严重地块虫口密度达5-7头/平方米。当前我市大豆普遍进入花期,正值豆芫菁取食危害的敏感阶段。为有效遏制其扩散蔓延,最大限度减轻危害损失,保障大豆生产安全,需立即开展田间调查,密切监测发生动态,及时组织防治。
一、危害特点
豆芫菁属鞘翅目芫菁科害虫,成虫主要啃食大豆叶片、嫩梢及花器。危害严重时,叶片会被吃成缺刻、孔洞甚至整片吃光,导致植株光合效率大幅下降;啃食花器则直接影响后期结荚。该虫具有食量大、危害速度快的特点,若防控不及时,极易造成显著减产。
二、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及时清除田间及地边杂草,减少害虫栖息场所。
人工防治(适用于虫口密度较低地块):利用成虫群集取食习性,于清晨或傍晚进行人工捕捉,集中灭杀。
化学防治(关键措施):当田间虫口密度达到3头/平方米以上时,应立即组织药剂防治。
推荐药剂: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15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或5%甲维盐水分散粒剂3000-4000倍液等。
施药方法:采用喷雾方式,均匀喷施叶片正反面、嫩梢等部位,确保药液全面覆盖。
施药时间:选择早晨或傍晚施药,此时害虫活动活跃,且可避开高温强光,既提高防效,又降低药害风险和施药人员中暑可能。
抗性管理:注意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延缓抗药性产生。
三、注意事项
1.安全用药:严格遵守农药标签说明,准确掌握用药剂量、施药次数和安全间隔期,防止药害。
2.个人防护:施药人员必须穿戴防护服、手套、口罩、护目镜等防护用品,避免皮肤直接接触药液或吸入药雾。
3.特别提醒:豆芫菁(斑蝥)成虫体内含斑蝥素,接触皮肤可致红肿、水泡等过敏反应,人工捕捉时也需做好防护。
请各乡镇农技部门高度重视,迅速加强技术指导与服务,抓住当前防治关键窗口期,科学组织防控行动,全力保障大豆生产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