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危害症状 玉米双斑萤叶甲主要以成虫危害玉米,其危害症状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和特征性,具体表现如下:
叶片受害:成虫取食玉米叶片叶肉,留下网状的叶脉,使叶片呈现出“缺刻”或“孔洞”状,严重时叶片会被啃食得残缺不全,失去光合作用能力,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
嫩尖与雄穗受害:玉米的嫩尖、雄穗等幼嫩部位也是成虫喜食的对象,受害后会导致嫩尖枯萎、雄穗发育不良,进而影响玉米的授粉和结实。
雌穗受害:成虫会啃食玉米雌穗上的花丝和籽粒,导致花丝断裂,影响授粉,同时籽粒被啃食后会出现破损、畸形,降低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二、防治指标
玉米双斑萤叶甲的防治指标需结合田间虫量及危害程度综合判断,具体如下:
(一)虫量指标:当田间成虫发生量达到每百株30头以上,或虫株率超过10% 时,需及时开展防治。
(二)危害程度指标:若叶片受害率(出现孔洞、缺刻的叶片占比)达到20%以上,或雌穗花丝、嫩粒被啃食明显,影响授粉和籽粒发育时,应立即采取防治措施。
三、防治措施:
(一)农业防治
清除杂草:及时铲除田间、地边及渠边的杂草(尤其是稗草),减少虫源寄主和滋生环境,切断害虫食物链。
深翻土壤:秋收后深翻玉米田,将土壤中的越冬卵翻至地表,利用低温、日晒等自然条件降低卵的存活率,减少次年虫源基数。
合理管理:加强水肥管理,培育健壮植株,提高玉米自身抗虫能力,减轻危害程度。
(二)生物防治
保护天敌:双斑萤叶甲的天敌包括赤眼蜂、瓢虫、食虫鸟等,田间管理中避免滥用广谱性农药,利用植保无人机投放赤眼蜂以及自然天敌抑制害虫数量。
生态调控:通过在田边种植种植多样化作物,为天敌提供栖息和食物来源,增强生态系统的控虫能力。
(三)化学防治
防治时期:成虫盛发期(通常7月中旬至9月)是关键阶段,当田间虫株率达10%以上时及时施药。
药剂选择:可选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3000倍液、20%噻虫嗪悬浮剂2000倍液等喷雾防治。
施药方法:重点喷施玉米上部嫩叶、雌穗周围等害虫集中部位,选择早晚施药(避开中午高温),此时成虫活动弱,防治效果好。
统防统治:对于大面积田块利用植保无人机统一喷防,防止成虫迁移扩散,提高整体防治效果。
四、注意事项
施药时做好个人防护,避免药剂接触皮肤或吸入。
药剂轮换使用,避免长期单一用药导致抗药性。
玉米扬花期谨慎施药,减少对传粉昆虫的影响。
雨后根据情况补喷,确保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