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斑萤叶甲,属鞘翅目叶甲科,是近年来玉米田新出现的一种害虫,具有突发性、群聚性、迁飞性强等特性,主要为害玉米、大豆、谷子、高粱、马铃薯等农作物,每年发生一代,以卵在表土下越冬,翌年5月中旬孵化,成虫发生在7-9月份,当玉米抽雄吐丝后,会取食花药、花丝,影响正常玉米扬花和授粉,导致烂粒产生。在光线强烈且温度较高的时候飞翔能力增强,同时取食叶片的量也会增加,取食玉米叶肉,导致叶片残留不规则白色网状,对玉米的光合作用产生较大影响。
一、发生动态
7月中旬,我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在碛塄、黄甫、木瓜、孤山等地调查发现,双斑萤叶甲主要发生在川水地玉米、大豆田,发生田平均被害株率45%,百株虫量192头。该虫发生较往年晚1-2周,目前处于发生初期,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双斑萤叶甲将进入发生危害盛期。应及时采用科学防治措施,控制其对农作物的危害。
二、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
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与灌溉,增强作物抗虫能力,尤其注意干旱地块的水分补充;清洁田园,及时铲除田间、地埂及渠边杂草,减少成虫越冬寄主;秋季深翻土壤可破坏卵的越冬场所,降低虫源基数。
2、物理防治
①利用双斑萤叶甲的迁飞性,可在早晚用捕虫网进行人工捕杀。②每30-50亩悬挂一台诱光杀虫灯,傍晚开灯诱杀趋光性成虫,降低虫口基数。
3、化学防治
在玉米抽雄、吐丝前,选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喷施或1.8%阿维菌素乳油1500~2500倍液喷施;也可每亩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60ml+1.8%阿维菌素乳油60ml兑水30~45kg喷施。在成虫盛发期或玉米抽雄至吐丝阶段,重点喷施在上部嫩叶、雌穗周围,同时可喷到田边杂草丛生处(虫源扩散区)。植保无人机飞防,建议每亩喷施药溶液2-3升/亩,可提高统防统治效率。
三、注意事项
喷施作业时要避开高温时段,气温不超过30℃,选择上午6-8时或下午5-8时。避免长期单一使用同种药剂,交替使用建议药剂,严格配比农药,避免过量使用导致抗药性或环境污染。

田间调查

害虫特征

危害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