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延川县植保植检站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全县粮食种植核心区开展病虫害监测,发现部分区域玉米大斑病轻度发生。据田间调查,平均病田率4.5%,病株率3.2%。受近期高温多雨天气影响,未来存在大面积发生风险。建议相关镇街尽快组织群众开展联防联控、统防统治,确保病害不蔓延爆发。
一、发生症状
发病初期为水渍状青灰色斑点,然后沿叶脉迅速扩展,形成边缘暗褐色、中央灰褐色或青灰色的长梭形大斑,病斑不受叶脉限制,后期病斑常纵裂,严重时几个病斑相连成大的不规则形枯斑,叶片枯死。湿度大时,斑块上会出现灰黑色霉层。发病后植株叶片失去光合作用功能,难以保证植株的正常生长,严重时会导致植株枯死,造成大面积减产。
二、发生规律
气候条件是影响大斑病发生的决定因素,20-25℃、相对湿度90%以上有利于病害发展。玉米大斑病病菌以其休眠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内越冬,成为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玉米生长季节,越冬菌源产生孢子,随雨水飞溅或气流传播到玉米叶片上,遇适宜温度、湿度条件萌发入侵;经10-14天,便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以后,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重复侵染。
三、防治措施
(一)农业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选用适宜我县种植的抗病品种,实施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
2.田间管理。2-3年与非禾本科作物轮作倒茬一次;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玉米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叶、秸秆,集中焚烧或深埋,减少越冬病源。
(二)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可选用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1000-1500倍液或40%苯醚甲环唑悬浮剂1500-2000倍液或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4000-5000倍液等药剂喷雾防治。同时可以复混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达到保护与治疗的双重效果。
(三)注意事项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发病时5-7天防控1次,注意轮换交替用药,严格遵照药剂说明配药,药剂采用二次稀释法搅拌均匀。选择在小于三级风的晴天上午10时前和下午4时后进行,避免高温产生药害。喷雾时尽量将药液喷至全株叶片正反面。集中连片发生时,及时采取联防联控、统防统治,无人机飞防要注意保持合适的飞行高度和速度,亩用药液量需达到3升以上。作业前发布公示公告,设立安全警示标牌,避开庭院、水源、鱼塘、菜园、果园、桑园等区域,做好人畜安全防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