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扫一扫:分享至微信 X

鄠邑: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导意见

鄠邑: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导意见

时间: 2025-08-04 11:03 |来源:
ztfd.png ztsx.png ztzc.png

近期,农技中心技术人员对全区玉米病虫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玉米当前虫害主要有玉米螟和甜菜夜蛾。调查结果:玉米螟被害田率45%,虫田率10%,平均被害株率1.75%,最高被害株率11%,有虫株率0.1%,百株虫量0.1头,最高百株虫量1头;甜菜夜蛾被害田率5%,虫田率5%,平均被害株率0.25%,最高被害株率5%,有虫株率0.1%,百株虫量0.1头,最高百株虫量2头;调查中未发现草地贪夜蛾为害情况。为切实做好我区玉米病虫害防治工作,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特制定我区玉米各类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导意见。

甜菜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具有暴食性、杂食性的特点。12龄幼虫聚集在玉米心叶或叶背处为害,啃食叶肉,留下表皮,形成透明窗斑3龄以后开始分散为害,可将叶片啃食成缺刻、孔洞,严重时仅剩叶脉和叶柄,导致玉米生长受阻,光合作用降低,影响产量。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1.及时清除田间及周边杂草、秸秆,减少虫源基数。2.产卵盛期人工摘除卵块,集中销毁。

理化诱控1.灯光诱杀。采用黑光灯或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晚上太阳落下开灯,早晨太阳出来闭灯,诱杀成虫,降低田间虫口密度。2.性诱剂诱杀。每亩放置35个性诱捕器(带诱芯),干扰雌雄交配,减少后代数量。3.食诱剂诱杀。田间放置糖醋液容器诱杀成虫。

药剂防控1.防治指标:卵期至3龄幼虫百株虫量达10头,或3龄以上幼虫百株虫量达5头,或被害株率5%以上。2.防治适期:抓住卵孵化盛期至3龄幼虫前关键窗口期(玉米拔节期)进行药剂防治,此时幼虫抗药性较弱,防治效果最佳。3.药剂选择:可选用苏云金杆菌、球孢白僵菌等生物农药,或溴虫氟苯双酰胺、乙基多杀菌素、氯虫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化学农药。

草地贪夜蛾:主要以幼虫取食玉米叶片、茎秆、雌穗、雄穗等。1-3龄幼虫通常隐藏在玉米心叶、叶鞘等部位取食,形成半透明薄膜“窗孔”,4-6龄幼虫食量极大,对玉米的为害更为严重,取食叶片后形成不规则的长形孔洞。也可钻蛀心叶、未抽出的雄穗及幼嫩雌穗,影响叶片和果穗的正常发育。玉米苗期受害严重时生长点被破坏,形成枯心苗。

防治措施:1.防治指标:玉米田苗期被害株率大于10%,大喇叭口期被害株率大于30%,穗期被害率大于10%。2.防治适期:抓住低龄幼虫的防控最佳时期,施药时间最好选择在清晨或者傍晚,注意喷洒在玉米心叶、雄穗和雌穗等部位。3.药剂选择:可选用氟氯氰菊酯、溴氰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乙基多杀菌素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化学农药以及多杀菌素、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生物农药。注意重点喷洒心叶、雄穗或雌穗等关键部位。

玉米粘虫:又名剔枝虫、行军虫,属鳞翅目夜蛾科,是著名的迁飞性、暴食性、杂食性害虫。粘虫以幼虫咬食叶片,1-2龄幼虫仅食叶肉成白条斑3龄后才取食形成缺刻,5-6龄达暴食期,大发生时常将叶片全部吃光形成光继而为害嫩穗和嫩茎,造成严重减产

防治措施:虫防治应采取“控制成虫发生,减少产卵量,抓住幼虫3龄暴食为害前关键防治时期”的策略。

农业防治:硬茬播种的田块,待玉米出苗后要及时浅耕灭茬,破坏玉米虫的栖息环境。

理化诱控利用黏中成虫产卵习性、趋光、趋化性,采用谷草把、糖醋液、性诱捕器、杀虫灯等诱杀成虫,以减少成虫产卵量,降低田间虫口密度。

药剂防控防治幼虫,减轻为害。在幼虫发生初期及时喷药防治,把幼虫消灭在3龄之前。当玉米田百株30头时,可苏云金杆菌、短稳杆菌、球孢白僵菌、金龟子绿僵菌、核型多角体病毒等生物农药,按推荐用量喷雾或选用颗粒剂撒施。也可选用辛硫磷乳油、灭幼脲、高效氯氰菊酯、氧化乐果、吡虫啉喷雾防治。

玉米双斑萤叶甲:又名玉米双斑长跗萤叶甲,属于鞘翅目叶甲科,主要以成虫啃食玉米叶肉,留下叶片表皮,受害叶片表面出现大片透明白斑,严重影响光合作用;也可危害雄蕊、雌穗,取食花丝、雄蕊、雌穗,影响玉米授粉结实,造成籽粒破碎。早上10点之前、下午5点以后为取食危害高峰期。该虫一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5月开始孵化,幼虫全部生活在土中,一般靠近根部距土表3-8cm,以杂草根为食,尤喜食禾本科植物根。成虫7月初开始出现,7月上中旬开始增多,一直延续至10月,玉米雌穗吐丝盛期,亦是成虫盛发期,为害玉米。先顺叶脉取食叶肉,并逐渐转移到嫩穗上,取食玉米花丝,初灌浆的嫩粒。

防治措施:因该虫能飞善跳,具有较强的迁飞性,因此,防治时应以统防统治为主。

农业防治:及时铲除田间及周边杂草,秋季深翻灭卵,均可减轻为害。

化学防治:防治在玉米抽雄、吐丝前,百株虫口300头,或被害株率30%时进行防治。在成虫盛发期,应及时用菊酯类农药全面喷洒玉米植株和田边地头的杂草。可选用辛硫磷乳油甲氰菊酯乳油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溴氰菊酯乳油。

玉米螟:俗称箭杆虫、玉米钻心虫,属鳞翅目夜蛾科,以幼虫为害,可造成玉米花叶、折雄、折秆、雌穗发育不良。玉米螟幼虫共5龄,历期17-24天。初孵幼虫有叶丝下垂习性,并随风飘移而扩散到临近植株上,钻入心叶内啃食叶肉,只留表皮。3龄后蛀入为害,雄穗、雌穗、叶鞘均可受害;4龄前表现潜藏,潜藏部位一般都在当时玉米植株上含糖量较高、潮湿而又隐蔽的心叶、叶腋、雄穗包、雌穗花丝、雌穗基部等,取食尚未展开的心叶叶肉,或将纵卷的心叶蛀穿,致使叶片展开后出现排列整齐的半透明斑点或孔洞,即俗称花叶;4龄后幼虫开始蛀茎,并多从穗下部蛀入,蛀孔处常有大量锯末状虫粪,是识别玉米螟的明显特征,也是寻找玉米螟幼虫的洞口;大量幼虫到雌穗上为害籽粒或蛀入雌穗及其附近各节,食害髓部破坏组织,影响养分运输使雌穗发育不良,千粒重降低,在虫蛀处易被风吹折断,形成早枯和瘪粒。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

防治措施:防治玉米螟应采取预防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在玉米螟生长的各个时期采取对应的有效防治方法。

防治越冬幼虫:在玉米螟冬后幼虫化蛹前期,处理秸秆、机械灭茬、白僵菌封垛等方法来压低虫源,减少化蛹羽化的数量。

防治成虫:因为玉米螟成虫在夜间活动,有很强的趋光性,所以设频振式杀虫灯、黑光灯、高压汞灯等诱杀玉米螟成虫,一般在5月下旬开始诱杀7月末结束,晚上太阳落下开灯,早晨太阳出来闭灯。不但诱杀玉米螟成虫,还能诱杀所有具有趋光性害虫。

防治虫卵:利用赤眼蜂卵寄生在玉米螟的卵内吸收其营养,致使玉米螟卵被破坏死亡而孵化出赤眼蜂,以消灭玉米螟虫卵来达到防治玉米螟的目的。第1次放蜂的最佳时期是约6月末到7月初、隔5天为第2次放蜂期,2次每亩放1.5万头,放2万头效果更好。

防治田间幼虫:可用自制颗粒剂投撒玉米心叶内防治玉米螟幼虫。

可选用白僵菌粉拌过筛的细沙制成颗粒剂,投撒玉米心叶内,白僵菌就寄生在为害心叶的玉米螟幼虫体内,来防治田间幼虫。在玉米喇叭口期,可用苏云金杆菌乳剂拌细沙,将其直接撒施在玉米喇叭口内。在实际生产中,如果错过喇叭口期用药,这时虫子已经钻进雄穗,使用颗粒剂已无明显的作用,可以采用苏云金杆菌悬浮剂+辛硫磷混合喷雾,也可达到防治的目的。另外,可通过喷施氧化乐果+溴氰菊酯化学药剂的方法防治玉米螟。

玉米蚜虫:别名玉米缢管蚜,俗名腻虫,同翅目蚜科。成蚜、若蚜刺吸植物组织汁液,引致叶片变黄或发红,影响生长发育,严重时植株枯死。玉米蚜多群集在心叶,为害叶片时分泌蜜露,产生黑色霉状物。在紧凑型玉米上主要为害雄花和上层1-5叶,下部叶受害轻,刺吸玉米的汁液,致叶片变黄枯死,常使叶面生霉变黑,影响光合作用,降低粒重,并传播病毒病造成减产。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铲除田间及地边杂草,减少蚜虫滋生条件,降低繁殖、侵害及传播概率。及时中耕,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诱杀成虫,减少幼虫成虫基数。

生物防治主要利用防除害虫的天敌,针对性以虫治虫,如利用七星瓢虫、蚜茧蜂等消灭、抑制蚜虫。

药剂防治当每株玉米平均蚜量50头以上时,可选用抗蚜威、氧化乐果、功夫、杀灭菊酯等农药喷洒防治。也可用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或高效氯氰菊酯乳油等喷雾。

玉米大斑病:大斑病又称条斑病、叶斑病、枯叶病等,是一种真菌病害,病原菌为大班突脐孺孢。在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在玉米生长中、后期,特别是抽穗期会发生严重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一般先从底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步向上扩展,严重时能遍及全株,但也有从中上部叶片发病的情况。发病叶片先出现水渍状斑点,然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的大斑,后期病斑常纵裂。严重时病斑融合,叶片变黄枯死。潮湿时病斑上有大量灰黑色霉层。下部叶片先发病,逐渐向上部叶片扩散。病斑长梭形,长5-10厘米,宽1厘米左右,有的病斑更大,或几个病斑相连成大的不规则形枯斑,严重时叶片枯焦。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及时消除田间残茬、病株,及早焚烧或深埋,降低越冬病源基数;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培育壮苗,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药剂防治当发现叶片上有病斑时,可用可湿性代森锰锌或可湿性多菌灵等抗菌类药物防治。

高温天气喷施农药注意事项:

在喷施农药前,要提前检查维修器械,避免因施药器械“跑、冒、滴、漏”造成药液浪费和局部药害并仔细查看、识别病虫害种类,选择合适的农药。科学选择喷药时间,选择晴朗无风或微风天气,在上午9点之前或者下午5点之后。中午前后温度高、光照强不宜喷施农药。如果有微风,一定要站在上风头,顺风喷药。在配制农药时,严格按照农药标签上的指示使用不可随意加大或减小浓度,注意使用范围和安全间隔期,不可超范围使用。喷药期间,作业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严禁有外伤、身体较差的人及孕妇、未成年人喷农药,以免出现意外。喷药后,作业人员用肥皂水把身体裸露部位洗干净,换上干净衣服,再进行日常活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detail-top-white.png返回顶部
detail-close-white.png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