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中后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病虫害发生危害的高峰期。为有效控制玉米中后期重大病虫害,保障玉米生产安全,特制定本技术指导意见。
一、防控目标
通过综合防控措施,确保玉米中后期重大病虫防治处置率90%以上,统防统治覆盖率50%以上,绿色防控覆盖率52%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为玉米促生长、保灌浆、夺丰收打好基础。
二、防控策略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绿色防控为导向,以专业化统防统治为依托,强化监测预警,抓住关键时期,科学选用药剂,实施“一喷多促”技术,实现节本增效、农药减量控害。
“一喷多促”即在玉米生长中后期(大喇叭口期至灌浆期),通过一次喷施杀虫杀菌剂、叶面肥、生长调节剂等,达到促壮苗稳长、促灾后恢复、促灌浆成熟、促单产提升的目的。
三、主要防控对象
1. 病害: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南方锈病、茎腐病、穗腐病、鞘腐病等。
2. 虫害:玉米螟、甜菜夜蛾、草地贪夜蛾、棉铃虫、蚜虫、粘虫等。
四、防控技术措施
1. 农业防治: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和病残体,减少病虫害滋生场所;科学施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增强玉米植株抗逆性。
2. 理化诱控:利用杀虫灯诱杀玉米螟、棉铃虫、粘虫等成虫;在田间设置性诱捕器,诱捕玉米螟、草地贪夜蛾等害虫,减少田间虫口密度。
3. 生物防治:在害虫卵期,释放赤眼蜂等天敌昆虫进行防治;选用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绿僵菌等生物制剂防治玉米螟、草地贪夜蛾等害虫。
4. 化学防治:抓住大喇叭口期至抽雄期、吐丝期至灌浆期两个关键时期,开展玉米“一喷多促”,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对路农药进行防治。
- 大喇叭口期至抽雄期:重点防治玉米螟、草地贪夜蛾、棉铃虫、蚜虫等害虫和玉米大斑病、小斑病、鞘腐病等病害。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高效氯氟氰菊酯等杀虫剂,与吡唑醚菌酯、戊唑醇、丙环唑等杀菌剂混合喷施,同时可加入芸苔素内酯等生长调节剂,促进玉米植株生长。
- 吐丝期至灌浆期:重点防治穗腐病、玉米螟、棉铃虫等病虫害。可选用咪鲜胺、多菌灵等杀菌剂,与四氯虫酰胺、溴氰菊酯等杀虫剂混合喷施,同时加入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促进灌浆,增加粒重。
五、注意事项
1. 严格按照农药登记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方法用药,不得使用禁用农药。
2、施药时间应选择早晨(8点前)或傍晚(7点后),避开高温时段。
3. 注意农药交替轮换使用,避免长期单一使用同一种农药,延缓病虫害抗药性产生。
4. 施药后4小时内如遇降雨,应及时补喷。
5. 农药包装物要妥善回收处理,避免污染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