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扫一扫:分享至微信 X

镇巴:玉米白斑病发生与防治

镇巴:玉米白斑病发生与防治

时间: 2025-08-08 17:17 |来源:
ztfd.png ztsx.png ztzc.png

玉米白斑病2020年7月开始在云南省南部玉米种植区大面积暴发的一种新型叶斑病,该病害发生范围广且蔓延迅速,30天内可迅速导致整株枯萎,能引起玉米早衰、果穗发育不良,一般产量损失在10%-50%,严重时可致绝收。2024年8月3日,镇巴在长岭镇碗厂沟村首次发现玉米白斑病。玉米白斑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在玉米生长的中后期发生危害。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会影响叶鞘和苞叶,会导致叶片早衰、光合作用减弱,进而影响玉米产量。

一、症状

叶片发病初期,出现淡黄色或黄白色小斑点,逐渐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病斑,病斑中央呈白色或灰白色,边缘为褐色,病斑大小通常在0.5-2毫米左右。多个病斑可相互连接,形成较大的不规则斑块,后期病斑上可能产生黑色小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二、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器或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次年条件适宜时,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侵染玉米叶片。 高温高湿的环境(如多雨季节、田间湿度大)有利于病害发生和蔓延,连作田、种植密度过大的地块发病较重。

三、田间发生实况

8月6-8日,县植保站对兴隆、渔渡、赤南、长岭、三元、简池、黎坝七个镇的玉米白斑病进行了专项调查,共调查95块玉米地,15块地发现玉米白斑病,发生面积23亩。病田率15.8%,平均病株率12%,平均病叶率8%;最高病株率17%,最高病叶率13.5%

四、气象条件

据气象预报8月降水较常年偏多0-2成,高温高湿天气对玉米白斑病的发生有利。

五、防治技术

1、 防治指标:当病株率达15%或病叶率达10%时用药防治。

2、农业防治:合理轮作,与非禾本科作物轮作2-3年;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合理密植,加强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

3、化学防治推荐用药:苯甲·嘧菌酯、唑醚·氟环唑、唑醚·戊唑醇、丙环唑·嘧菌酯、肟菌酯·戊唑醇、吡唑醚菌酯、嘧菌酯等杀菌剂喷雾防治,每隔7-10天喷一次,连续喷2-3次,注意药剂交替使用,避免病菌产生抗药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detail-top-white.png返回顶部
detail-close-white.png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