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设计原理
太阳能杀虫灯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在控制器的控制下,白天太阳能电池板向蓄电池组充电,晚上蓄电池组提供电力给杀光灯负载。控制器在任何情况下(阳光充足或长期阴雨天)都能确保蓄电池组不因过充或过放而损坏,同时具备光控、时控、声控、温度补偿及防雷反极性保护等功能。其借鉴黑光灯的基本原理,利用害虫的趋光波特性,将频振波作为一项诱杀害虫成虫的新技术。杀虫灯具是利用365—650nm波长紫外光对昆虫具有较强的趋光、趋波、趋色、趋性的特性原理,确定对昆虫的诱导波长,研制专用光源,利用放电产生的低温等离子体,紫外光辐射对害虫间生的趋光兴奋效应,引诱害虫扑向灯的光源,灯外配以频振高压电网(或风机转动产生负压气流)采用非接触式方式,诱使害虫落入专用的接虫袋(桶)内,达到灭杀害虫的目的。
二、应用范围
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农业中的苹果园、桃园、杏园、葡萄园、核桃园等各类果园,蔬菜基地,玉米、谷子、豆类、红薯、小麦等种植基地的各种需要灭虫的场所,是害虫的克星。为广大农作物种植基地生产无公害优质的农产品以及取得有机认证和发展观光生态农业提供了可靠的科技保障,是一种高科技无污染的物理灭虫设备。
三、仪器构造及种类
太阳能杀虫灯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太阳能电池板、控制器、蓄电池组、黑光灯灯壳和灯杆。太阳能杀虫灯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本文主要按杀虫方式分类来介绍杀虫灯。
1、电击式太阳能杀虫灯。利用高压电网将触碰的昆虫瞬间击毙,杀虫效率较高,但可能存在对大型害虫击杀不彻底、尸体附着电网影响效果的问题。
2、风吸式太阳能杀虫灯。通过风扇吸力将害虫吸入集虫袋或集虫箱,对害虫大小适应性强,能保持较好的杀虫环境。
3、水杀式太阳能杀虫灯。利用365-650nm波长紫外光诱使害虫落入水盆内溺水而死 。
4、撞击式太阳能杀虫灯。害虫飞扑向设备时撞击到玻璃屏等物体后掉入害虫处理仓,被高温灭杀或因撞击而死。
三、优势
1、诱杀范围大,使用寿命长。一台可辐射30亩面积,使用寿命长达10年。
2、灭虫效果好,剿杀效率高。害虫生长周期:卵—幼虫—蛹—成虫(蛾)—卵利用蛾的趋光性,诱而杀之,诱杀率在85%以上。而雌蛾又是下生代母体(一雌体可产卵100—500粒),剿杀害虫雌体,可达到杀一灭百,杜绝繁殖的功效,切断害虫的繁殖链,使来年害虫数量大幅减少。
3、使用范围广,作用种类多,可诱杀一千余种害虫。可适用各种农林作物,果园,蔬菜基地,玉米、谷子基地,林木,花卉,养殖等均可使用,且杀虫的过程,对环境无任何污染,节能环保对人畜无毒无害。
4、实现无公害,为民减负担。太阳能杀虫灯减少农药使用,没有污染,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消除农产品的二次污染,农户可逐步摆脱使用农药的沉重负担。利国,利民又利已。
5、提高产量和质量,增产增收。长期使用后产量提高10%—25%以上,个别地区高达90%以上,并且达到无公害农产品、
绿色有机食品的种植生产标准,提高了农产品品质。
6、恢复生态平衡,增加益虫数量保护害虫的天敌。因为太阳能杀虫灯在杀虫的过程不会产生任何有毒物质,不会有任何残留物质,保护了各种害虫的天敌和益虫,不会像农药等剧毒化学物质污染空气水源土壤和杀死益虫、青蛙、鸟类,因此逐步恢复当地的生态平衡,回归自然,也最终保护了人类的健康。
7、节能环保,安全方便。利用太阳光能,开发使用新能源,响应符合国家提倡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太阳能杀虫灯而且安装方便,不用架设常规电。节约了能源,又节约了耗材费用。有利于耕作又利于排除了常规电不安全的因素。
8、经济实惠,物美价廉。一次投入,多年受益,节约费用,据对部分地区果农调查,每亩地需要喷洒农药每年平均300元以上,最高达500元左右,而使用太阳能杀虫灯每年平均费用不足200元。
9、太阳能杀虫灯性能稳定,质量可靠,结构合理,抗风力强,高低角度可随时调节,使用方便。其外型美观大方,连片安装还可形成农业观光旅游的亮点。
四、适用害虫
1、地下害虫。金龟子、地老虎等。
2、果树害虫。食心虫、吸果夜蛾、突青斑红蝽、桃蛀螟、尺蛾等。
3、杂粮类害虫。玉米螟、高粱条螟、大豆食心虫 、 豆天蛾、谷子钻心虫、苹果桔时蛾等。
4、蔬菜类害虫。小菜蛾、菜螟、甜菜夜蛾、白飞虱、斜纹夜蛾、黄曲条跳甲、马铃薯块茎蛾、加螟等。
5、麦类害虫。粘虫、麦蛾等。
6、仓储类害虫。药材甲、大谷盗、小谷盗、豆象、黑粉虫、麦蛾、米蛾、瓢虫等。
7、森林害虫。松毛虫、美国白蛾、杨树白蛾、柳毒蛾、松天牛、光肩星天牛、春尺蠖、大青叶蝉、卷叶蛾、桦尺蠖、灯蛾、松毛虫、柄天牛等。
8、草原害虫。亚洲小车蝗、草地螟、叶甲等。
五、杀虫灯使用的技巧和日常维护
1、安装规范。选择害虫活动密集区域(如田间边缘、果园外围),远离路灯、房屋等光源干。大田作物一般距地面1.2-1.5米,果园可略高于树冠,确保光线覆盖目标区域。常规每亩1盏即可,虫害高发区可适当加密,单灯有效控制面积约20-50亩。
2、选择特定波长灯管。不同害虫对光线波长敏感度不同,优先选用针对靶标害虫(如鳞翅目、鞘翅目害虫)的专用波长灯管(如320-400nm),降低对蜜蜂、瓢虫、食蚜蝇等益虫的吸引力。
3、错峰开灯。避开益虫活跃时段,例如蜜蜂多在白天活动,夜间活动的害虫可在傍晚至凌晨开灯;若需白天使用,需针对昼出性害虫精准设定时段。
4、与其他绿色防控技术结合。搭配性诱剂、色板、生物农药等,缩小杀虫灯的使用强度,形成综合防控体系。
5、及时清洁。每周清理1-2次接虫袋/接虫桶,清除死虫和杂物,防止堵塞或滋生细菌,高温季节需增加清理频率。每月用软布擦拭灯管和电网,去除灰尘、虫体残留,保证灯光穿透力和电网导电性。
6、及时更换灯管。荧光灯管寿命约3000小时(约4个月),LED灯寿命较长(1-2年),发现亮度减弱或闪烁时及时更换,确保诱虫效果。
7、生态循环增效。结合种养模式(如“杀虫灯+果园+养鸡”),
虫体投喂禽类,禽类粪便还田肥地,形成“控害-养虫-养殖-肥田”的闭环,提升整体生态效益。
8、记录分析。记录每日诱虫种类和数量,分析害虫发生规律,为防治决策提供依据,适时调整使用策略。
通过规范使用和细致管护,能显著延长杀虫灯寿命,提升控害效果,降低使用成本,更好地助力绿色农业生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