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铃虫是夜蛾科铃夜蛾属昆虫,在我县主要危害玉米、高粱、糜谷等作物。危害玉米:幼虫取食玉米叶片,造成缺刻和孔洞,严重时可将叶片啃食殆尽、危害玉米雄穗,咬断穗轴,导致雄穗折断下垂、危害玉米雌穗时,啃食花丝和籽粒,造成籽粒残缺不全,还容易引发穗腐病,使玉米品质和产量下降。
8月18日,我中心测报人员在堆子梁、石洞沟、砖井等乡镇玉米田均发现棉铃虫危害,虫田率60%、平均百株虫量46头、严重田块百株虫量达到85头,最高单株虫量3头,主要危害花丝和籽粒。
近期气温适宜其生长繁殖,棉铃虫在我县发生范围有扩大趋势,对玉米产量构成潜在威胁。因此,请相关部门和玉米种植户一定要持续关注田间虫情动态,抓住防治关键时期,科学精准防治,确保玉米安全生产。
防治措施
1. 农业防治:秋收后及时深翻土壤,破坏棉铃虫蛹的越冬环境,减少虫源基数;合理密植,加强田间管理,增强玉米抗虫能力。
2. 物理防治:利用成虫趋光性,在田间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也可使用性诱剂诱捕雄蛾,降低产卵量。
3. 生物防治:在棉铃虫产卵高峰期,释放赤眼蜂等寄生性天敌,抑制虫卵孵化;喷施苏云金杆菌、核型多角体病毒等生物农药,针对性杀灭幼虫。
4. 化学防治: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茚虫威等药剂,重点喷洒玉米雄穗、雌穗及心叶等部位。施药时注意轮换用药,避免产生抗药性,同时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幼虫活动旺盛时进行,提高防治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