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将近,天气转凉,是农田蟋蟀集中发生危害期。近日,我市两处高空测报灯监测显示虫量突增,近一周累计诱虫分别为6560头和10872头,平均单日诱虫分别为937头和1553头。主要种类有油葫芦、中华斗蟋、大棺头蟋、小棺头蟋、长翅姬蟋和斑翅灰针蟋。其中油葫芦发生比例占80%左右,其它占20%左右。
一、发生规律:蟋蟀属于昆虫纲(Insecta)直翅目(Orthoptera)蟋蟀科(Gryllidae)。属于不完全变态昆虫,一生经历卵、若虫、成虫3个阶段。一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中进行越冬,卵一般产在杂草多而且向阳的田埂或草堆边缘的土壤中,次年5月孵化为若虫,立秋后进入成虫盛期。
二、危害特点:蟋蟀属杂食性农业害虫,多于夜间取食,为害植物根、茎、叶、种子和果实等。尤其喜食植物近地面的柔嫩部分幼苗、幼茎等。造成缺苗断垄,群体大时,可将全田吃光,迫使进行二次复种。兴平市自古享有白菜之乡的美誉,近期正值大白菜出苗期和萝卜幼苗期,需加强防范,以免遭受虫害威胁。
三、防控措施:
1、农业防治:深翻土壤,冬春季深耕10厘米以上土层,深埋越冬卵块降低孵化率。
2、物理防治:利用蟋蟀成虫的趋光性,设置黑光灯诱杀,可使田间发生量明显减少。
2、化学防治:堆草诱杀法:田间堆置草垛吸引蟋蟀聚集,配合撒施敌百虫毒饵或集中焚烧。毒饵诱杀法:用0.5公斤90%晶体敌百虫溶于15公斤水制成药液,再将药液拌入50公斤炒香的谷皮、米糠、油渣、麦麸中制成毒饵,于傍晚前顺垄撒施诱杀,每亩撒施1-2公斤。或亩用50%辛硫磷乳油50~60毫升,拌细土75千克,撒入田中,杀虫效果在90%以上。喷雾法:作物幼苗期若发现蟋蟀危害,亩用45%毒死蜱乳油1500倍液或2.5%高效氯氰菊酯1000倍液喷雾,喷药宜在傍晚前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