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乾县正值小麦秋播备耕的关键时期,杂草防控作为秋播生产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明年夏粮的产量和质量。近年来,随着耕作方式变化、杂草抗药性增强等因素影响,麦田杂草发生呈现种类多、密度高、抗性强的特点,对小麦生产构成严重威胁。现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以下秋季小麦田杂草封杀技术要点。
一、明确防控目标,坚持“封杀结合、封闭优先”
麦田杂草防控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封杀结合、封闭优先、减量控害”的原则。通过播后苗前土壤封闭处理,压低杂草基数,减轻后期茎叶处理压力,实现化学农药减量增效,保障小麦生产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二、精准识别杂草,注重分类施策
乾县麦田杂草以禾本科杂草为主,如节节麦、野燕麦、雀麦等,阔叶杂草主要有播娘蒿、荠菜、婆婆纳等。
1.禾本科杂草。节节麦发生面积较大,危害严重,需重点防控。野燕麦、雀麦局部地区发生,应加强监测和防控。
2.阔叶杂草。播娘蒿、荠菜普遍发生,需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婆婆纳近年来有上升趋势,应引起重视。
三、抓住关键时期,实施封闭处理
封闭处理是控制麦田杂草发生的关键措施,应抓住播后苗前这一关键窗口期,及时进行土壤封闭处理。
1.药剂选择。根据杂草种类和发生情况,合理选择封闭药剂:禾本科杂草为主可选用异丙隆、乙草胺等药剂;阔叶杂草为主可选用二甲戊灵、氟乐灵等药剂;禾本科与阔叶杂草混生可选用异丙隆+二甲戊灵等复配药剂。
2.施药时间。播后苗前72小时内完成封闭处理,最佳时间为播种后24-48小时,此时土壤湿度适宜,药剂渗透效果好,封闭效果最佳。
3.施药方法。喷施均匀使用背负式喷雾器或自走式喷药机,确保药剂均匀覆盖地表,不留死角。控制药量严格按照药剂使用说明,控制用药量,避免过量用药造成药害。注意天气施药后6小时内避免降雨,以免影响药效。
四、加强监测预警,开展茎叶处理
对于封闭处理效果不佳或杂草发生严重的田块,需在小麦3-5叶期及时开展茎叶处理。
1.药剂选择。禾本科杂草可选用甲基二磺隆、啶磺草胺等药剂;阔叶杂草可选用苯磺隆、氯氟吡氧乙酸等药剂;混生杂草可选用甲基二磺隆+苯磺隆等复配药剂。
2.施药方法。选择晴好天气施药时气温应在8℃以上,避免低温影响药效。均匀喷雾确保药剂均匀喷洒在杂草叶片上,提高防除效果。避免药害严格控制用药量,避免对小麦造成药害。
五、推进绿色防控,实现减量增效
1.深翻晒垡。在播种前进行深翻晒垡,将杂草种子翻入深层土壤,减少出苗数量。
2.轮作倒茬。通过轮作倒茬,改变杂草生长环境,降低杂草发生基数。
3.覆盖栽培。采用秸秆覆盖、地膜覆盖等措施,抑制杂草生长。
4.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微生物制剂等生物防治手段,控制杂草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