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做好小麦、油菜秋播病虫草害防控工作,减轻来年春季小麦油菜病虫草害防控压力,确保农业生产安全,现提出全县小麦油菜秋播病虫草害防控意见。
一、防控策略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因地制宜,分区治理,前移防治关口,突出种子包衣、药剂拌种、苗期病点挑治等关键环节,压低病虫基数,减轻中后期防治压力,确保小麦油菜生长安全。
二、防控目标
秋播小麦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处置率达100%,坚决杜绝“白籽下种”,苗期要全面落实“带药侦查、发现一点、控制一片”的防控措施,力争防控处置率达到100%。油菜重点防控蚜虫、菜青虫,兼顾霜霉病等常发及新发病害,综合防治效果85%以上,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三、防控对象
秋播期以小麦条锈病、茎基腐病、全蚀病、白粉病、麦蚜、麦红蜘蛛、地下害虫、麦田杂草;油菜蚜虫、菜青虫、黄曲跳甲等为防控重点。
四、技术措施
(一)强化植物检疫。严把种子调运检疫关,严防小麦腥黑穗病、油菜十字花科黑斑病等检疫性有害生物随种子传入我县。
(二)加强农业措施。要因地制宜,选种抗(耐)病虫良种,合理布局,推广机播条播技术。增施充分腐熟的农家肥,施用配方肥,改良土壤生态环境,对于还田的秸秆尽量打碎腐熟,播前土壤深翻,将表层秸秆或残留物翻到土层下,降低菌源。
(三)加强病虫监测。各镇办要认真系统监测和大田普查,随时掌握病虫草发生动态,结合麦油生育期、天气情况等,确定防治适期,准确发出预报。尤其是条锈病、赤霉病、穗蚜、菌核病等重大病虫,流行期要适当加密监测频次,及早发现、及时处置。
(四)强化种子处理。坚持“突出重点,分区治理”原则,对小麦条锈病、白粉病早发重发区,可用戊唑醇、三唑酮等药剂与农用蛋白助剂进行种子包衣或拌种;小麦全蚀病、茎基腐病、纹枯病等重发区,可使用苯醚·咯·噻虫、苯醚甲环唑等药剂与农用蛋白助剂进行种子包衣或拌种,病害重发区可采用甲基硫菌灵、多菌灵进行土壤处理;防治地下害虫可选用辛硫磷、噻虫嗪等药剂拌种,地下害虫重发区域,可选用辛硫磷颗粒剂、毒辛颗粒剂等进行土壤处理。油菜秋季病虫害推荐采用噻虫嗪种子包衣等方式,油菜播前亩用3%辛硫磷或毒死蜱颗粒剂1-1.5公斤与油菜种子及2-3公斤麦麸或干细土混匀,随拌随播。
(五)科学防除杂草。麦田化除于小麦3—4叶期、杂草2-4叶期,适时开展冬前化除。对以播娘蒿、猪殃殃、婆婆纳、荠菜、繁缕等阔叶杂草为主田块选用二甲四氯钠、双氟磺草胺、氯氟吡氧乙酸、唑草酮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节节麦选用甲基二磺隆,野燕麦、多花黑麦草选用唑啉草酯、炔草酯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雀麦选用啶磺草胺、氟唑磺隆及其复配制剂防治。要密切关注天气和土壤墒情,选择冷尾暖头、日平均气温8℃以上的晴天及时喷药化除,防止发生冻害和药害。
油菜草害防治坚持“封杀结合、以密防草、治早治小、减量控害”的原则,在播种后3天内立即选用精异丙甲草胺等进行封闭除草,力争实现全覆盖;对没有封闭除草的田块,可在3—5叶期采用精喹禾灵+草除灵等进行选择性除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