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值小麦秋播关键时期,为科学防控金针虫、蝼蛄、蛴螬等地下害虫,及麦蜘蛛、蚜虫等地上害虫,同时预防根腐病、纹枯病、全蚀病等土传和种传病害,降低病虫基数,保障小麦苗期健康生长,特制定以下指导意见。
一、建议配方
1.复合制剂方案
方案一:27%苯醚·咯·噻虫种子处理悬浮剂。
有效成分:噻虫嗪22.6%+苯醚甲环唑2.2%+咯菌腈2.2%。用量:600ml/100kg种子,兑水量:1500ml。特点:杀虫杀菌复合配方,广谱高效。
方案二:27%噻虫·咯·霜灵悬浮种衣剂。
有效成分:噻虫嗪22.2%+精甲霜灵1.7%+咯菌腈1.1%。用量:600ml/100kg种子。兑水量:1500ml。特点:兼具杀虫和防治土传病害功能。
2.单剂复配方案
方案一:70%吡虫啉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70g、6.85%咯菌腈·精甲霜灵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20g,兑水量:500ml/25kg种子。
方案二:600g/L吡虫啉悬浮种衣剂200-250ml、11%唑醚·灭菌唑种子处理悬浮剂65-75ml,兑水量:1500ml/100kg种子。
二、操作规范
1.药剂选择原则
选择具有农药登记证的正规产品;优先选用知名品牌、大型生产企业产品;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特点选择针对性药剂;注意查看农药有效期,不使用过期产品。
2.拌种操作流程
①准备工作:选择通风良好的操作场所;穿戴防护服、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具;准备干净、无破损的拌种设备。
②药剂配制:严格按照推荐剂量配制:不得随意增减;先加入少量水将药剂调成糊状,再逐渐加足水量;充分搅拌至均匀药浆。
③拌种操作:机械拌种,使用专用种子包衣机,确保均匀度;人工拌种,采用“三三制”方法(三次加药、三次翻拌);拌种量控制,药种比严格按建议比例。
④拌后处理:拌种后在阴凉通风处摊开晾干;晾干标准是种子间不粘连,手捏不沾手;晾干后装袋,标注药剂名称和拌种日期。
3.注意事项
①安全防护:操作人员必须做好个人防护;拌种场所远离水源、饲料和食品;剩余药液和包装物按农药废弃物处理。
②技术要点:拌种前进行种子精选,去除杂质和秕粒;先拌杀虫剂,晾干后再拌杀菌剂;乳剂和粉剂不可同时拌种,应分步进行;拌种后不宜长时间存放,建议3天内播种。
③特殊情况处理:遇阴雨天气应推迟拌种;拌种后如遇大雨需补拌。
三、质量要求
包衣均匀度≥90%,包衣脱落率≤5%,种子发芽率不低于未包衣种子,无可见药害症状。
四、档案记录
建议记录以下内容:拌种日期、天气情况,使用药剂名称、生产厂家、批号,药剂用量、种子量,操作人员姓名,拌种效果观察记录等。